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鲁迅文学奖得主许晨新作耕海探洋选载第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鲁奖获得者许晨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耕海探洋》,是他海洋纪实三部曲中的一部,反映了新中国海洋科研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作者在年7月跟随我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科学”号,前往西太平洋科学考察。以其亲身体验的远航日记为视角,全景式而又细致地讲述海洋科研的风雨历程:从年第一艘海洋调查船“金星”号改装完毕后投入使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学一号”,再到新世纪的国际一流的“科学”号,随着科考船的更新换代,海洋科学事业飞速发展,终于从“望洋兴叹”,“走向深海大洋”,为国计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书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主线,展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笔清新、故事感人,信息量大,讴歌了海洋科学家呕心沥血、乘风破浪的传奇事迹和奋斗精神。本刊选其第十二章深海大洋,主要讲述了年轻一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当下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牢记初心,不辱使命,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新篇章。
四神秘的海山
“快看,那是什么?”
“啊!大耳朵,胖肚子,这是一只深海小飞象啊!”
“什么?发现了小飞象,真的吗?”......
一阵掩抑不住的惊喜呼声,瞬间传遍了整个“发现”号操作室。所有人员都纷纷拥到屏幕前,睁大眼睛随着水下摄像机镜头仔细观看着。
年8月21日,“科学”号考察船的“发现”号水下机器人,在卡罗琳海山东麓下潜探测,最初下潜深度米,随后沿东麓向上缓缓爬升。驶到米左右的深度,在“发现”号明亮的灯光下,发现了一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它生着粉红色的圆身子,熊猫一样的黑眼圈,憨态可掬,两个鳍好似大象的耳朵,在水中摇曳着,犹如展开一对翅膀上下翻飞。
其实,这是人们了解得非常少的一类章鱼,属于头足类的软体动物,八腕目Octopoda、有须亚目Cirrata、面蛸科Opisthoteuthidae,名为烟灰蛸Grimpoteuthissp。由于其胴部具有一对鳍,类似大象的超级大耳朵,在水中很像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小飞象,因而得名“深海小飞象”。它通过鳍击水或者利用腕间膜像水母一样收缩来游泳,主要分布于深海,最深可达米。全世界目前记录在册的有十几种。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室主任、海洋生物学家徐奎栋,正在操作室里现场主持“发现”号探测,此时兴奋无比。这种烟灰蛸章鱼,只是听说过或者看过图片,但从没有现场发现过,更没有采集到样品。他立即指挥操作员:“来,再近一点,争取把它活着取上来。”
“好的!”年轻的操作员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机器,慢慢靠近那个小家伙。不知预感到什么了,还是天性使然,它慢呑呑地游荡着,呼闪着“翅膀”,企图逃离伸过来的“吸管”。
好不容易发现了你,哪能轻易放过呢!当操作员把旋转取样器的吸口再次对准了它,一按电键,犹如《西游记》中妖魔王打开宝葫芦吸孙悟空似的,唰地一下就把“小飞象”收进了囊中,带回到了甲板上,放在海水柜中。从米的深海上来,它居然还活着呢,好奇的眼睛望着周围的一切,引得科考队员们纷纷前来拍照。
这可是一个十分宝贵的生物发现,堪称本航次在卡罗琳海山地区的重要科考成果之一。
如果说前两年的热液探测和寻找冷泉区方面,“科学”号综合考察船出手不凡、战功赫赫,那么在探索海山资源的征程上,“科学”号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课题,也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一项重要内容。
海山,顾名思义是海中的山。海中也有山吗?是的,海底犹如被水淹没的陆地,有山有沟有裂谷有平原。海山通常是指海洋中位于海表面以下,突出于海底米以上的隆起,广义也包括相对高度小于米的海丘。海山在海底以不均匀的密度分布着,因其独特的地形和环境特征,对生物状态、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矿产资源和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山是“地球上人类最不了解的生物栖息地”之一,往往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独特性,栖息着较周边深海更为繁茂多样的生物群落。海山不仅是世界海洋渔业的重点海域,也是深海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区域,对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一直贯穿于海山研究的历史。
海山的发现源于探险者的远洋探险。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南太平洋珊瑚礁和火山岛逐渐沉降而形成海山,是世界上首次关于海山形成的假说。而第一个被认可的海山是年瑞典护卫舰Josephine发现的海山,他们观察到这里比周围的水域更浅的水色,且鱼类、海鸥和海燕数量明显增加,反映了海山区高生物量的特征。长久以来,人们用海底“山脊”、“山脉”等名字描述海山,直到年,美国地理名称委员会使用“海山”这个术语命名Davidson时,才统一了名称。
海洋中约有20万座海山,超过米的有约3万座,其中接近一半的海山分布在太平洋。因海山数量巨大,很难对每座海山都进行详尽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大多基于海山构造特征和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两大体系,对海山进行分类,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海山研究。
海洋学家把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为0-米的,称为浅海山。因了有光线透过的海洋真光层,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区域,支持着海洋的净初级生产力。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为-米,称为中海山,聚集大量的生物有机体和其产生的排泄物等形成的深海散射层。而当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大于米,位于深海散射层之下时,被定义为深海山。这里的生物群落既不能参与光合作用,又不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运动的影响,但受海流水平输送的影响最大。
历经多年的研究,人们对海山的认识已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已初步阐明海山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独有性等生物群落特征,以及环流和上升流等水文环境特征,揭示了维持高生物量的上升流输送、地形诱捕和海流水平输送等三种主要机制。但由于海山巨大的数量,现有手段难以涉足浩瀚海洋中的每座海山。研究位置主要集中在山顶附近区域,缺乏海山底部的生物和环境数据。
随着我国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科学”号的下水,以及配备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探测设备,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深海探测与研究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部署了以热带西太平洋海山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研究海山区生源要素分布与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典型深海海山区生源要素循环的关键过程。
以期获得大量分类学新发现(新物种、新阶元),揭示许多未知的生命形式,填补我国目前在海山区生物新物种发现方面的空白,阐明海山区的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特点,为深海大洋海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徐奎栋和他的团队应运而生。
说来也巧,徐奎栋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城阳人,生于年12月,父亲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他在家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从小在家帮助父母看护小妹,上学较晚,一直到了20岁那年才考上青岛海洋大学。
选择专业时也有个插曲:当时物理海洋和水产养殖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徐奎栋从小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学水产以后好找工作,实在不行,自己干养殖也不错,就报了水产系。那时,根本没想到成为有作为的海洋生物学家。
大学四年,他又连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师从著名海洋纤毛虫系统学家宋微波院士。年7月,徐奎栋博士毕业,来到韩国仁川大学做博士后,从事海洋生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当时,他的收入就是国内大学副教授收入的十倍,但从来没有把此看得过重,而是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十分焦虑:“我出国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可是在这里没有明显提升自己实力。”
每天晚饭后,徐奎栋总会来到海边散步,望着茫茫大海,心中也是一片茫然。这年他已经30岁开外了,因小时候上学晚,而立之年还一直在上学,没有“立”起来为国家服务,内心深处不免产生出一种挥之不去的紧迫感......
两年后,徐奎栋去奥地利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上,意外发现萨尔茨堡大学国际知名生物分类学弗伊斯诺教授正在全球招募人才,进行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他眼睛一亮,感到这是个走近国际学术前沿的好机会,毫不犹豫递交了申请。可这位老师条件十分严苛:如果录用必须干满三年,除非死亡才能离开。而他又是一个知名的工作狂,外号“狂人”。
“教授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中午从来不吃饭,饿了就吃块巧克力,周六也从来不休息。邀请我去他家里工作,最多提供一杯咖啡,连饭都没有,之前跟随他的学生都没有坚持住,选择离开。”回忆起自己的奥地利严师,徐奎栋脑海中的关键词就是:博学、严谨、苛刻,不近人情,但是做奥地利“科学狂人”的学生,他觉得所学良多、获益匪浅。
不过,这种性格对于女士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美好的回忆了。徐奎栋的妻子是他大学同专业的师妹,也是要强好胜之人,一起来到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在弗伊斯诺教授名下攻读博士学位。严苛的要求使她压力极大,开始她还能勉强承受,直到一天实在无法忍受了,与教授吵了一架离开了,转到别的实验室去,后来反而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
为了学到真功夫,徐奎栋还是坚持了下来,而这位教授也没有难为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培养教导,让他挑起重担子。三年后,徐奎栋咬紧牙关“熬”了出来。弗伊斯诺教授写了推荐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徐,是本专业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几位专家之一。
“我出国留学就是一心一意想学到真本领,为自己国家工作,把个人热情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工作就有了意义,也就有了快乐。”徐奎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5年,他积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球招聘,条件很高:国内30人需教授级的,而国外70人则原则要求在国外有助理教授以上职位的,或相关条件比较优秀的。
多年潜心用功没有白费,徐奎栋顺利入选,回到了家乡青岛---进入海洋研究所任研究员,在标本馆做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工作,三个月后就开始带博士生了。几年后,他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专注于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他的妻子拿到了双博士学位,也进入海洋所开展有孔虫研究.......
近年来,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他便想到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这是向深海研究进军已提上海洋研究所的日程。时任所长的孙松一直在推动,为此争取了国家大科学工程——“科学”号科考船的建造,打造了全海域的综合性科考船,同时争取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其中的主要目标就是深海大洋,为期五年。其中的深海生物发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部分,给了深海生物分类研究以用武之地。徐奎栋的研究团队积极请战。
孙所长起初是有顾虑的:“行不行啊,拿来深海样品你们鉴定得了吗?”
“你放心,只要能拿到样品,我们一定行!我担心的是拿不到好样品。”徐奎栋挺直了腰板说。
由此,随着国家“走向深蓝”的重大任务部署,海洋所有关专业科学家、实验师乘着“科学”号启航了。徐奎栋也走上了主攻深海海山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探测研究之路。年12月,由副所长、海洋生物学家李超伦为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为科考队长,开始了西太平洋雅浦海山航次。
过去,采集海底生物只是传统的拖网,一天拖上几网,上来一看,除了生物往往还有一包子泥或者石头,也不知在哪个具体地点采到的,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而且那也只能在近海,到了深海是没有可探底拖网的。如今有了“科学”号上的“发现”号水下机械人,既能摄像又有照明,还可自由移动,进行生物采样和沉积物等的采样,简直就是采样人到了海底。
随船负责调试“发现”号的英国工程师大摇其头:“这么昂贵的设备,你要去打鱼捞虾,大材小用了!”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徐奎栋明白他虽是机器人行家,但不懂得海洋生物研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坚持使用:“我们打得可不是一般的鱼,有可能是无价之宝。”
果然,通过“发现”号上的高清摄像头,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到这块从未被世人知晓的神秘地带,这是真正的世界第四极地---最深极、也是人类对地球了解最少的系统之一:海山。看到了那纵深数千米的陡峰沟壑。有意思地是:水下机器人的探测与地面上登山相同,是从山下往上攀登的,这样摄像头和机械手可以和探测的海山保持平视。
海山上下犹如陆地上的深山老林一样,因了独特的地理环境、水流速度及温度等,是多种深海生物的栖息地。科考队通过机械手和底栖拖网,获得了丰收,一下子采集了余种海山生物样本。有海绵、海葵、海星、蛇尾、虾、蟹等等,还有在近海中难以见到的奇异的鱼、硕大的红珊瑚和通体红彤彤的深海虾。读者不要误会,这是活的天然的红虾,而不是煮熟了才变红的颜色。
李超伦率队还在这个航次有两个新发现:一是雅浦海山与海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马上准确更新了位置信息,为国际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二是这座海山底部被有孔虫软泥覆盖,属于深海海底的典型类型,其生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此外,他们同步获取了大气、水体、底质、生物等多学科原位观测数据和样品,的雅浦海沟整个海域。
海山一般都藏在深达数千米的深海中,人迹罕至,对它的研究在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西太平洋海山分布众多,其地型、地貌及生态系统是我国走向大洋所必须研究和认识的。中科院海洋所科考队这次深入到雅浦海山,不仅可以揭示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的面貌,更对我国科学家未来展开深海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不用说,徐奎栋和他的团队就是专攻这项研究的。在中科院先导专项支持下,他先后四次带队对热带西太平洋的雅浦海山、马里亚纳海山、卡罗琳海山和麦哲伦海山开展了海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调查。对麦哲伦海山链上的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考察,是由科技部大力支持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目的是掌握海山的本底资料,为国家深海大洋研究提供数据和样品基础,为国家管辖外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建立国际合作的深海保护区做前期准备工作。
这个航次还有两个新发现:一是雅浦海山与海图上标注的位置不同,他们马上准确更新了位置信息,为国际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二是这座海山底部被有孔虫软泥覆盖,属于深海海底的典型类型,其生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此外,他们同步获取了大气、水体、底质、生物等多学科原位观测数据和样品,范围从山顶到山底深海沟整个海域。
为了获取更多更完整的深海生物样品,他们更为广泛地使用“ROV”下潜采集。年春天,徐奎栋首次担任首席科学家,奔赴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区附近的海山。此次考察分成两个航段进行,前后历时80天,主要针对海山及邻近海域的物理化学环境、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展开考察。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所、三亚深海所等多所科研机构的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科考。
“西太平洋海底海山、热液、深渊等都很复杂,是研究深海极端环境和深海生态系统的理想区域,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全球海洋中又是最薄弱的区域,经过分析研究,具体的科考区域最终选在了雅浦—马里亚纳海山区。”徐奎栋告诉随行的记者。
经过一番艰辛的付出,“科学”号在这片海山上下大获全胜,成果丰硕。
一共获得了50块岩石样品,号巨型和大型生物标本,涉及余种珊瑚、海绵、棘皮动物、甲壳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有一些生物甚至是未曾被发现和描述的种类。其中,两株巨型黑珊瑚格外珍贵。最大的一株黑珊瑚直径约1.6米,发现时已经死亡。小的一株直径约为1.4米,上面覆盖有大量活的珊瑚虫,整体呈褐色。
这两株珊瑚质地十分坚硬,附着在数百米深水下的岩石上,由于水下温度很低,所以生长十分缓慢。美国一科研单位曾在夏威夷海域米水下发现了一株类似大小的巨型黑珊瑚,后经过同位素测定该黑珊瑚年龄在岁。
“此次我们发现的黑珊瑚与美国发现的虽不是同一个种,但属一类。年龄虽然有待估算,很有可能也是一株千年珊瑚。”徐奎栋告诉我说:“确认珊瑚年龄主要通过切开珊瑚的根部,利用碳同位素来测定,数它的‘年轮’。”
如今,这株千年珊瑚已经被制成标本,装在玻璃罩内,摆放于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大厅内,如同一株泰山顶上的迎客松一样,挺立身姿伸展枝叶,迎接着天南海北前来参观的朋友们......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反映了英雄人物同样有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并不影响他们干经天纬地大事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所经历的凡夫琐事。就在徐奎栋一心扑在海山科考研究时,家庭后院飘起了“硝烟”。由于他常年在外奔波抑或是泡在研究室里,一大摊子家务事几乎都交给了妻子。尤其是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他也顾不上管。可妻子也有科研任务啊,忙里忙外,且性格十分要强,时间长了难免有怨言......
转过年来,按计划徐奎栋又要带队去科考。可这年他的孩子面临中考,学习压力相当大。对于中国父母来讲,孩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等人生的关键时刻。妻子一直问他能不能不出海了,在家陪同孩子度过考试年。
一向办事干脆的山东大汉徐奎栋为难了。“科学”号的航次安排十分紧张,一个接一个,而且探求西太平洋海山是期待已久的课题,他这个“首席”怎么能缺席呢?然而,孩子中考的好坏,能不能上个好高中,关系到一生。妻子工作也忙,每天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学,而她虽拿到了驾驶证,却不大敢开车,希望丈夫帮助一同照顾孩子,人之常情。此时真是需要他在家啊!
出航日期一天天临近了,徐奎栋一边在单位忙碌交待准备工作,一边回家与妻子商量最佳办法。甚至等到全队都随船走了两天,到厦门港待命,那天深夜他们夫妇还在谈话:
“要不把老人接来?”“那管什么用,会开车吗?”“那要不你请个长假?”“怎么好意思说,你有工作,我也有工作!”“你看,我这是整个团队的事情,不能不去啊!”“我就不信离了你,团队就垮了、地球还不转了?孩子考不好我一辈子都不能原谅你!这么说吧,你要走,咱就不过了!”
徐奎栋犟劲儿也上来了:“不要拿这个来压我,这个航次我必须去!”当晚夫妇俩各自生了一肚子闷气。直到天快亮了,清晨五点多钟,徐奎栋拿起早已收拾好的拉竿箱,连招呼也没打,匆匆出门打车奔向了机场,赶往厦门与大部队会合,登船启航了。
这可能是他多次出海最艰辛也是最不顺利的一次。不仅仅出发时家庭出现的矛盾与争吵,还在目标海域遇上了这个季节少有的台风干扰,据气象员说几乎是七十年来的第一次。浪高达到七、八米,船舶横摇到了二十多度,人在船上站不住,根本没法作业。本来平衡机能很好的徐奎栋竟然晕了船,吐得一蹋糊涂,加之心情极度不好,真是生不如死的感觉都有了......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他们咬紧牙关挺了过去,迎来了又一个“盆满钵满”的航次,并为下一步深入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所领导和亲友们的关心帮助下,徐奎栋的孩子十分争气,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家庭矛盾也多云转睛了。这年8月份,徐奎栋再次带领团队踏上了探求海山的征程。
“科学”号年8月7日从深圳起航,12日到达卡罗琳海山海域,队员们就发现海面上有成群的海鸥和飞鱼,预计这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会比较丰富,因为上层水体的浮游生物量决定了海底的底栖生物量。于是,夜以继日开始了计划中的科学考察。
他们首先进行了地形扫描,随后利用“发现”号水下机器人进行了5次下潜,对海山东、西、南、北侧进行了精细调查,果然发现了不少海洋生物,有些甚至是极少看到或采集到的稀有品种----
比如在卡罗琳海山北侧采集到那只憨态可掬的“深海小飞象”,它的两个鳍如大象的两个耳朵在水中摇曳,长相憨厚萌达达,十分罕见;把海葵“手套”当“房子”的寄居蟹,它的外围是手套状的海葵,像是在“手套”中间钻了一个窟窿;永恒爱情象征的偕老同穴海绵,它们拥有非常精致的白色网状身体,有的表面还有刺,在西方被称作“维纳斯的花篮”,标本被作为结婚礼物,祝福新人白头偕老。
还有“断腕”求自保的海蛇尾,五条长长的“尾巴”有的前伸,有的拖后,像蠕虫弯曲蠕动,又像蛇蜿蜒前行,这些“尾巴”其实是海蛇尾的腕;以及优雅深海“女士”柱星螅,它是水螅虫类的珊瑚,在世界各大洋均有分布,外形似一个精美的扇子,身体像树木一样,有一根主干,旁生出很多枝杈,枝杈呈现的花纹又好像是能工巧匠的雕刻之作。
它们都是本航次“科学”号上的“稀客”.......
8月20日,科考队又对卡罗琳海山西侧进行了精细的底栖生物和底质调查,在水下米至米处,除了零星分布的海胆,几乎没有发现什么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甚至比周边深海还要低,这一侧的分布景观颠覆了海山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可能意味着海山西侧发生过地震和滑坡,造成生物的生活环境丧失。
这说明,海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生物寿命长,生长慢,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
首席科学家徐奎栋感慨地说:“从目前调查获取的资料看,卡罗琳海山此前是露出海面的岛。在水面以下米到海山山顶,可以看到较为普遍的海蚀洞现象。海蚀洞是海浪击打形成的,这说明以前这个海山是露出水面的岛,在板块运动中下沉成为海山。
“另外,在水面以下米至山顶,海山上有近海才有的珊瑚礁,不过现在均已成为岩石,这进一步表明这个海山是岛屿下沉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周边有珊瑚礁的海山生物多样性都比较高。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原因还要结合水文、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综合分析。”
此前,我国海洋学家对与卡罗琳海山形成三角区的马里亚纳海山和雅浦海山进行了调查,它们之间相距公里至公里。结果显示:卡罗琳海山和西边雅浦海山的生物一致性比较高,而与它西北方向的马里亚纳海山生物区别较大,这说明洋流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另外本航次科考还证明:卡罗琳海山位于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雅浦海沟东侧。按50米等深线计算,这座海山南北向长约15海里(27.78千米),东西向长约5海里(9.26千米)。这个海山的最高处距离海平面约28米,山顶部是一个椭圆形盆地。
哦!在“科学”号考察船,以及它那“镇船之宝”无人有缆潜水器的探测下---当然它们的“灵魂”是勤劳而智慧的科考队员,神秘的海山逐渐揭开了面纱,这将为我们研究开采大洋矿藏、深海生物演变和军事制海权等等方面,提供第一手的实测资料,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许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六届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文学》社原社长主编、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十二届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3年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学习。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琴声如诉》《火泉》《真情大援川》《荣誉与责任》《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等十几部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专著。近年潜心研究海洋文化,曾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梦”征文一等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
壹点号史志花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