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绿道,钢筋水泥里的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2/12/3 16:53:45   

  早在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就曾发布报告称,全球大约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市地区,预计到年,这一数字还将升至68%。至此,城市已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还将成为人类生活的“后花园”。   而宜居,似乎正在成为诸多城市间竞争的隐性筹码。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以及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一度成为21世纪的新城市观。   “人”与“城”   在宜居城市被提出多年之后,“人”与“城市”间的微妙关系也有了许多转变。不论是我国年复一年的“十佳宜居城市”评选活动,还是各个城市不断出台的“人才新政”,都不难看出,“人”正在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落脚点。   1月27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获批通过,首次将“五个人人(即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写入年展望。   3月22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亦被纳入了成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其中包括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由此来看,城市更新,不再仅仅是对建筑物理空间的改造、对设施设备的焕新,更是对“人”   绿道,便是在这一时期生长起来的。   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forAmerican)中提出了绿道的概念——绿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绿道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   如果说在我们的惯常意识中,钢筋水泥才是城市的代名词,那么绿道似乎正在改变这一刻板印象。最为有趣的是,通常与绿道同时出现的,大多是诸如“幸福”“环保”“生活”“文化”“健康”等较为褒义和积极的词语。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曾明确,到年,全国要新增绿道2万公里。虽然没有全国绿道里程的最新统计,但我们依然能从屡见不鲜的新闻报道中窥见各个城市如火如荼的绿道建设。   至年底,福建省共建设多公里绿道;截至年4月,杭州全市已建设绿道.74公里;年,武汉绿道总长突破公里,距离完成规划建设(-)的公里总长度,仅剩一步之遥;年,成都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公里,排名全国第一,不仅如此,规划建设中的“世界最长绿道”——天府绿道,将在今年新建公里,至此,成都绿道将于今年累计突破公里……   如今,拥有惬意的生活空间,更是各个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潜在竞争力。即便去某个城市游玩,绿道亦是绕不开的热门打卡地。   因此,可以说,连接了城市与田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绿道,不仅是种草植树那么简单,更是在用人文理念铺路。   “快”与“慢”   一直以来,快节奏都是都市生活的代名词,“慢”则意味着落后与不思进取。但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生活“快”与“慢”的争论,有了新的解读。   《洛杉矶时报》周日评论版专栏作家乔尔·科特金在其作品《全球城市史》中写道:“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   虽然有些绝对,但科特金的观点的确给了我们启示。一座城市的兴衰,总是不断上演留住人、吸引人、激励人、服务人的故事,而吸引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参与建设,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社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甚至文化结构。   成都,一座被“少不入川”名号裹挟的城市,近几年,有多达47.6万青年人才落户成都,其中30岁以下人才占比高达78.9%。   如果说在人民公园喝茶掏耳朵,在九眼桥喝酒听民谣,都是奉劝年轻人“不入川”的佐证,那么坐落于此的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高新区深夜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无疑将成都的惬意和享受的幻象打破。   在这座城市里,似乎“快”与“慢”并不冲突,反而构成了现代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上海陆家嘴上班的金融人士,再怎么争分夺秒,也总有一刻愿意将时钟拨慢,走到楼下滨江绿道散散心。   放眼别处,南京的明城墙绿道、环紫金山绿道,广州的黄埔绿道,成都的天府绿道……绿道给城市提供了一套慢行系统,在树林掩映之中,步行道、跑道、骑行道依次排开,在高架、环线、地铁奏响的城市“快旋律”之外,写下一首舒缓的“副歌”。此时,绿道是添绿的步道,也是吟啸徐行的载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个“频道”。   不仅如此,在杭州,串起千岛湖、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西子湖……超过0公里的城市绿道正织成一张连接城乡生态、产业、文化的密网,为钱塘江畔的创新活力之城营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在杭州,绿道建设并非城市独享,同时提振着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以淳安为例,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8亿元,分别增长10.7%、21.5%。   在报道中,淳安下姜村71岁的姜祖海从山上散步归来,拿一把竹椅坐在家门口,怡然望着清澈的凤林港溪。近几年,下姜村的人气持续升温,老姜家的“望溪农家乐”迎来四面八方游客。“民宿有4个房间,顺带卖点老伴自制的笋干、萝卜条,销量好着呢。”   也正是在此时,“快还是慢”,这个辩论了很久的话题有了新的答案,即兼而有之。   “健康”与“人文”   绿道天生就有“绿色”“健康”的基因。在许多城市,绿道建设不光在“面子”上,更渗入了“里子”。   南京便把绿道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据了解,南京市绿道路面材质选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两侧绿化中还因地制宜推广引入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采用微地形建设、水生植物净化、雨水利用等众多工艺做法,增加雨水资源利用率。   还有不少城市还在绿道延伸到的地方全面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和山体生态修复,全面清理排放废气企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而浙江嘉兴在环城绿道开展“跑步+捡垃圾+分类”活动。广东江门组织百余名骑行爱好者沿滨江绿道一路宣传节约用水理念。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者组织百人快闪和迷你马拉松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   承载环保功能,兼具人文景观之乐,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江边绿道展现自然山水之美,湖边绿道展现人文景观之美,溪边绿道捧出一汪清水之秀丽,山边绿道依傍连绵山体之雄伟,绿道成为绘制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画笔。   绿道将浙江省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5个湿地公园和个中国传统村落、个省级传统村落串珠成链、串点成线,实现人文美与自然美的交相辉映。   据报道,天台县、临海市还以绿道建设梳理历史文脉,唤起唐诗记忆,着力打造了“浙东唐诗之路”。自此,绿道不仅筑起了城市健康之路,还串起了城市历史文化之路。   绿道还在不断蔓延,网络还在不断织密。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城市通过拓展范围、吸纳人口、提升经济,不断在“造城”上下功夫,搭起了钢筋水泥式的“四梁八柱”,但随着“人本城”的回归,我们不难观察到,城市正在将围绕“人”的需求注入新内涵,毕竟,“人”才是城市的核心,可持续、高质量的城市发展模式,怎能对人的需求置若罔闻?(文/王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4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