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小时候》
时间45.6亿年前,地点宇宙的一个角落里,事件嘭的一次大爆炸,银河系中心超新星爆发的冲击力搅动了银河系边缘的一团以氢元素为主的星云,巨大的动能和压力促使其坍缩形成一颗新的恒星,巨大的引力把物质吸到中心,并持续释放能量,太阳产生了。
由于氢元素(H)是宇宙最普遍的物质,所以太阳就是一堆氢元素和一些少量的重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合成的一个球形天体。太阳核心的引力太大了,大到把氢元素的原子核从它的中子和电子的怀抱里扯了出来,直接把原子核和原子核钉在一起聚合成了质量更重的原子核氦(He),核与核的聚合就叫核聚变。
无数氢元素在强大的引力下被剥夺的原子核向太阳中心聚集,而那些失去主人的中子和电子无助的笼罩在周围不知所措一脸懵逼。由于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剧烈,于是懵逼群众还没来得及围观就被新的懵逼群众挤到了外围,这个过程迅速、剧烈、源源不断,懵逼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被挤到了广袤的宇宙空间。所以太阳的聚变主要就是原子核向里聚集的同时中子电子向外排挤。
大神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宇宙间就两件事儿,质和能,两件事儿本质是一回事儿,质能之间可以转换。太阳把物质挤压之后掉落的那些碎屑就以能的形式被释放了出来,这事儿对太阳来说微不足道,只能算是牙缝里露出的渣渣,却在日后的生命演化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太阳近的物质都被吸入了太阳,离的稍远些的也在引力作用下围绕着太阳运动,在漫长岁月里分别形成了8个大球体和无数小球体,绕着太阳转圈圈,这就是太阳系。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而故事却发生在那仅剩的微不足道的物质聚合的几个球体中相貌平平的其中一个小球球上面,它叫地球,我要讲的就是它的故事。
地球往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冰与火之歌。刚形成时,地球是个火球,各种物质聚合,重的物质在内,轻的物质在外,地心内部由于聚合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直在起反应,时不常就会释放好多能量,也就是地震啊、火山爆发啊等形式,火山爆发还会把下面的物质喷到地球表面。但是地心不是像太阳那样的核聚变,地球确实没有太阳爸爸那种神力,到底为啥一直释放能量呢?不知道,因为看不到、去不了、管不住,所以只能接受它这个暴脾气了。
地球诞生初期一天到晚就是地震、火山爆发、陨石撞击而且来回乱晃,简直是旋转跳跃不停歇。就这么几千万年之后,突然它裂开了!为啥呢?不知道,只能猜,无外乎外力和内力两种原因。外力就是有另一个球球撞到它了,内力就是它抑制不住内部的洪荒之力,总之是裂开了。裂开的物质先是飘浮在它周围,后来在漫长的时间里也聚合成了一个小球球,围着地球转圈圈,成了地球的卫星,没错就是月球。剩余的物质也在引力作用下又成了个球,就是地球本球,是的,管你原来长啥样最后都会被盘成球。
这么说月球是地球生出来的?很有可能,因为月球咱去过呀,人类从月球带回来的月壤拿仪器一测,我擦嘞!这土坷垃怎么跟地球的土坷垃这么像,形成时间构成元素全都一样,你要是路过的被我引力俘获的天外来物,不该跟我长这么像啊!亲子鉴定都做了,还腼腆什么,快叫爸爸!呃…姑且先认下这门亲吧,反正都是猜的,留点浪漫的遐想吧。
月球带给地球的可不止浪漫,好处大了,比如替地球挡了许多陨石撞击啊、与地球之间的潮汐力帮助地球稳定转轴不那么乱晃啊、帮助地球形成海洋洋流啊等等。
又过了几亿年,放射性物质也衰变的差不多了,最剧烈的能量释放和物质喷发也渐渐消停了,地球开始降温了。作为天选之子,地球的位置正好离太阳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刚刚好可以维持液态水存在。又因为这个刚刚好的距离,地球的大气层不会被太阳引力剥离,于是可以维持自己的大气层,主要是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背景叙述完,主角要登场了,它就是碳元素(C)以及它那庞大的后宫团有机物!
我们的主角碳元素是个渣男,花心大萝卜,见到谁都想求抱抱,碳元素有非常强的结合能力,不挑不拣,啥样的元素都爱,跟碳元素结合形成的就是有机物,这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有机物就是含碳化合物,它在我们的世界中有多普遍呢?有几千万种,可见碳元素有多渣,而不含碳的无机物只有几十万种。
所以本文所讲的全部生命都是碳基生命,人类文明放到宇宙中就是一个碳基文明部落,至于外太空有没有以其他元素为核心形成的文明部落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有也无法感知,因为如果两种文明从根儿上构成的元素就不同,那么思维模式、感知系统、表达方式的差异简直大到无法想象。所以就算外星人来了站在我们跟前儿我们也会大概率的视而不见,说不定他们本来就一直在呢,鬼神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呢?或许是一种以不可见物质或者压根儿就以纯能形式存在的生命,如果再考虑时空的多维度可能性就更多了。
宇宙太大了,我们已知的跟未知的相比近乎等于无知,不要说别的形式或者形态的异文明,就算是碳基生命本身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我们目前只能跟少数几种与我们拥有密切历史联系的生命做最简单的交流,比如让狗蹲下来、让马跑起来。这种所谓交流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它不过是动物在漫长驯化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并不是真的无障碍交流。
再退一步,就算人族本身也存在无数的交流障碍,构成完全一样的生命,只因演化过程中些许适应环境的外在差异,就彼此隔阂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仅仅两百年前那些红色的和黑色的人族同胞尚且未被认可人类身份,而被作为杀戮和奴役的对象。这样无知浅薄的我们,真的是万物之灵、造物之奇迹吗?看完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会毫不犹豫的给出否定答案!
生命本身是什么?为什么会诞生生命?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结局又是什么呢?不知道,但它绝不是为了人类,人不过是演化史上亿万过客之一,既不会是生命的终点也不会是生命的目的。但这不影响生命与这颗星球彼此塑造彼此影响的壮丽历程,正是因为有了生命,这颗星球的历史才如此的精彩纷呈。
时间来到地球诞生后十几亿年,地点原始海洋,事件生命诞生。海底火山爆发岩浆遇到海水被冷却,形成了长在海底的如摩天大楼一样的固体岩石塔,塔的外壳遇冷凝固为固体,内部却是滚烫的岩浆,不时地在高塔上砸破几个窗户喷涌而出,然后再遇冷凝固。
于是塔内、塔表面、塔外,自然的区隔开了,从宇宙最底层的逻辑来看这件事儿,质与能,塔内是一种质,塔外是另一种质,两种质在塔表面撞上了,于是开始质能转换。也就是岩浆物质和海水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并释放了能量。
海底火山亿万年里源源不断的输送热量支持着塔表面的物质持续亿万年的反应,也就是海底的火与水把这些物质咕嘟咕嘟煮了十几亿年。终于把这锅海底捞老汤底料给煮糊了,无数种物质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进行了无数种搭配组合反应,形成了无数种配方,其中一个配方利用热能采集物质咕嘟咕嘟之后复制了自身的反应,我生我自己,厉不厉害?这种奇葩的反应单位就是细胞。
细胞的自我复制在失去了热能的支持后自然就停止了,也就是它不能离火山口太远,远了就没有能量,反应就停止了。一步错步步错,自从有了细胞这种妖孽,幺蛾子就层出不穷,而且一次出了俩幺蛾子。某天竟然有俩更加妖孽的细胞在离开了火山口,失去了热能补给的情况下,关不了机了,啥?它竟然没有停止反应和自我复制,我去!这什么情况?不科学啊!原来机缘巧合之下,这俩妖孽被阳光照射,竟然离奇的利用了光能补给能量延续了反应。
于是两个妖孽挣脱了海底火山口的狭窄地域束缚,开始了征战星辰大海之路,它俩一个叫古菌,一个叫真细菌。生命诞生后的第一幕大戏就是菌王争霸,剧情很简单,情形是一边倒的有利于古菌军团,他们迅速自我复制,占领了整个原始海洋,为了更好的获取光能纷纷浮上水面,形成遮蔽大洋的菌毯。
古菌主要利用绿光,而吸收啥色的光就看不到啥色,因为看到的色都是光的折射,也就是不吸收的色。所以古菌形成的菌毯一般呈紫红色,它们覆盖了整个原始海洋,把地球塑造成一个紫色星球。而被压制的真细菌只能在古菌帝国强大统治力的夹缝中艰难求存,捡起人家不要的残渣,它们抢不到绿光就捡古菌不要的光,要饭的不嫌饭馊,于是它们形成了反射绿光吸收其他光的绿菌毯。
真细菌的反抗不止于此,要争夺生存资源质和能缺一不可,就算利用光能解决了能量问题,那物质从哪里来?没物质拿啥参与反应啊?古菌占据了最好的生态位海面,可以同时利用水中和空气中的资源,留给真细菌的资源根本就所剩无几。真细菌的一支蓝细菌(蓝藻)竟然在夹缝生存中被逼练就了一项绝技,于是逆风翻盘。
生命最核心的物质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碳元素好说,自身有碳元素,海底火山口也可以提供一些碳元素,但氢元素是很轻的,一般都是以氢气形式飘浮在大气中,而海面已经是古菌的势力范围,接触不到大气可怎么办呀。被逼无奈下蓝细菌把目光转向了围绕自身的水(H2O),蓝细菌聚集光能撕开水分子,剥离氢元素为己所用,然后抛掉氧元素,真正的光合作用出现了!
属于碳元素的高光时刻来了,以藻类为代表的有机物充斥了整个海洋,利用光能无限壮大,有机物的基本构造就是碳元素和宇宙最基本元素氢元素再搭配各种其他元素,光合作用的原理就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有机物的扩张之路就是利用能,采集质,驱动质能转换,再形成新的质,释放一些不要的质和能,然后继续采集质和能的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海底火山和原始大气提供了二氧化碳(CO2),原始海洋提供了水(H2O),这两种分子包含了有机物最基本的组成元素碳元素(C)和氢元素(H),有机物利用能量剥夺了这两种分子的碳和氢为己所用,而把自己不要的氧元素(O)扔了出来。为啥不带氧元素一起玩?因为氧元素也是一个花心大萝卜,活性非常强,能跟各种元素组合,把它留下就是个祸害。
后宫里只能有皇帝一个男人,为了避免氧元素混进来勾搭自己的元素后妃,氧元素被无情的驱逐了。一道仇恨的目光投射到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有机物宫殿,氧元素带着深深的怨念离开了,只要时机成熟,它将向这羞辱它的有机王朝发起无情的复仇!
初期的地球,各种物质元素非常丰富,被无情驱逐的氧元素立刻就能寻得新欢,所以光合作用这件小事儿并没有引起什么乱子,氧元素的怨念也并未引起任何重视,或许觅得新欢的氧元素自身也不是特别在意。但是时间的力量终究会通过积少成多的量变质变来展示自己的鬼斧神工,十亿年的光合作用,十亿年的点滴变化,终于打破了局势的平衡。
十亿年间亿万万被驱逐的氧元素,把地表所有可被氧化的物质全部用尽(史称大氧化事件),这是巨大到根本难以想象的工程量。然而光合作用还在继续,氧元素继续被驱逐,这时人口过剩的氧元素只能做一条悲伤的单身狗了。单身?骚如氧族是不可能单身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单身的,于是它们决定:搞基!氧元素两两配对组成了一对对基佬,是的,氧气(O2)来了!
随着光合作用继续消耗大气的温室气体,原本不起眼的氧气占比慢慢上升,终于复仇的机会来了!温室气体顾名思义就是起保温作用的气体,多了温度就升高,少了温度就下降,光合作用持续消耗仅存的温室气体,恰好这个时期地质活动没那么频繁,火山爆发少,也就没办法靠火山爆发补充温室气体。于是灾难来了,地球温度持续下降,二氧化碳不够用,而亿万年里有机生命形成的厌氧体质又不能利用大气中充足的氧气,氧气对有机生命来说是毒气。在低温和毒气的双重打击下,有机王朝轰然倒塌,99%以上的生命灭绝,地球进入了长达3亿年的冰冻(史称休伦冰河期)。
天无绝菌之路,在赤道附近的海域温度没有其它地方那么低,冰层也没有那么厚,偶尔的火山爆发也能刺穿冰盖带来二氧化碳和热量。于是残存的生命靠着火山提供的热能和零星一点冰缝里透过来的阳光,竟然挺过了长达3亿年的休伦冰河期。
生态的变化往往会把处于高生态位的、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一网打尽或者重创,而给低等生物留下一线生机,这是地球演化史的铁律,以后会重演无数次。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句话需要记住,细菌永不言败!
3亿年的漫长寒冷岁月过去,地质活动进入活跃期,坚冰融化,阳光重新沐浴万物,生命要开始复兴了!菌王争霸的双方都在这场浩劫中损失惨重,为了抵御氧气的毒化,侥幸未死的古菌变态了。它把自己的细胞结构外壳变得坚硬形成了一个躲避毒气保护自己DNA的堡垒,也就是细胞核。而真细菌更加变态,吃剩饭长大的果然不挑食,竟然以身试毒、以毒为食,经过无数年的尝试适应了有氧环境,从厌氧体质魔改成了好氧体质,够狠!
更加变态的事情发生了,走进攻路线的真细菌疯狂发育,而走防守路线的古菌残部岌岌可危,终于一只真细菌军团攻破了古菌的最后堡垒细胞核,占据了古菌的末日地堡,然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它们竟然结婚了!本来以为鸠占鹊巢之后,厌氧的古菌接触有氧环境必死无疑,结果因为家里住了好氧的真细菌把氧消耗了反而不会死了。相处之后才发现古菌吸收的物质真细菌不需要但排出的物质却可以滋养真细菌,而真细菌吸收的物质古菌不需要,排出的物质也可以滋养古菌!
原本针锋相对的一对冤家,互相朝着完全相反的演化方向发展,结果见面才知道原来彼此这么般配!于是攻入细胞核的真细菌干脆不走了,迎娶了古菌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小日子,双方把DNA进行了融合,于是一个新的族裔诞生了(真核生物),并开始快速扩张准备横扫前朝两大阵营的残余势力。
扩张永无止境,真核生物采取了极为骇人的作战方式,胞吞,就是整个把古菌或者真细菌一口吃掉并消化吸收。通过吃掉别的生命而不是费劲的从自然界提取各种元素和能量,这极大的提高了生命发育的效率!这种作战方式的创新,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一直贯穿了整个演化史,无休止的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开始了。
古菌和真细菌的内共生,正如阴阳合一,化生万物,真核生物不再只是质和能的空虚过道,而成了凝聚质和能的独立堡垒。这世间第一次有东西可以将自然中的质和能贮存在自己内部为己所用,依靠天力的风帆小船变身为拥有内燃轮机的无敌战舰,星辰大海的远征再次开始,这一次我更加强大!
前面说了蓝细菌解锁了光合作用的神技,实现了对古菌的翻盘,而更为变态的真核生物出现了,古菌和真细菌都沦为了真核生物的盘中餐。当真核生物的强大细胞军团吞食蓝细菌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蓝细菌竟然不能被消化,于是又一个新房客住下了。
别忘了蓝细菌可是解锁了光合作用的高级技术工人,它被吞食后就留在体内给真核生物打工,成了一个地主家的佃农。真核生物内部由古菌和真细菌形成的内共生本来就提供了代谢循环,足以支持真核生物日渐庞大复杂的身体结构,现在又来了个会光合作用的蓝细菌,直接把体内的代谢残渣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又产生了养分和能量上交给房主。
久而久之,包含蓝细菌的真核生物也会光合作用了!妖怪吧!要逆天了!本来你打架就厉害,别人都打不过你,现在又兵农合一了,既会掠夺又会生产,你这属于明显开挂啊!别人还怎么玩啊!内燃轮机无敌战舰升级成核动力航母了,妥妥的氪金玩家既视感!
海洋变成了一个大食堂,你吞我我吞你,弱小就会被吞食,怎么才能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中占据优势呢?变壮!于是变态又开始了,海洋里掀起了一场叠甲竞赛,把外壳变得坚固以保护自己,然后去吃那些软软的同胞。这总体来说是一种防守路线,而强者永远选择进攻,于是又一种战斗策略出现了,团战。
生命源于一种古老的自我复制的配方,在这个残酷斗争的时代,我通过吞食别人壮大自身,又通过自我复制延续种群。既然战斗这么激烈,单兵作战总没有团队协作有效率,而古老的繁殖方式大大影响了作战效果,怎么办?改!演化之路没有禁区,于是分裂出去的细胞不再离开,而是聚集在一起组成军团协同作战,生命进入了多细胞繁殖时代!
接下来,凭借开挂般的高超技能,我们的祖先真核生物终于……又一头撞上冰河期死的七零八落。靠!拿错剧本了吧!什么情况?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体型越来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有大型的其它真核生物吃谁还愿意慢慢的吃小细菌啊!真核生物们确实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但它们自己互相吃起来了,那些靠单细胞分裂的原生生物蓝细菌开始泛滥成灾。
倒也不是没人吃它,关键这哥们儿自从解锁了光合作用后走上了一条速生速死的疯狂繁衍之路。虽然在休伦冰河期结束后的生命大复兴,真核生物无疑是自带主角光环的食物链顶端大佬。但是温暖的阳光再次回归,蓝藻这种不起眼的原生低端生物,却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命运。
蓝藻通过光合作用的高科技挤占了压制真细菌多年的古菌的生态位,然后由于繁殖太多过度消耗了温室气体,制造了大氧化事件,生态失衡,地球进入了休伦冰河期。然而这种怪物一样超强生命力的家伙,又在冰河期练成了抗氧化体质,不但没被氧气毒死,反而转变成了好氧生物,冰河期结束后再一次扩张到整个海洋。
速生的蓝藻大量消耗温室气体,速死的它们体积轻小尸体飘浮在海面,隔绝了阳光照射,分解它们那覆盖大洋的浮尸又消耗了海水中的氧,导致海洋成了缺氧环境。而这个时期生物们都演化成好氧体质了,缺氧会死的,尤其体型较大的真核生物,体型越大对氧的需求越大,在缺氧环境中就越脆弱。相同剧情再次上演,冰河期又来了,史称雪球地球事件。是不是有一种将军百战身未死,却被小兵抄了家的感觉。蓝藻不除,灾难不已,真核生物们被迫陷入沉寂,等待着下一次时机。
雪球地球事件并不像休伦冰河期那般严酷,而且时间也不长,上次生命都没死绝,这次更不会。上次全球都被冰冻,连赤道地区都是零下几十度,极地气温零下两百度,而且令人发指的持续了三亿年。而这次赤道海洋上甚至存在没被冰盖覆盖的区域,阳光还是能够通过裸露的海水照射进海洋底部,时间也不长,几千万年就结束了。
雪球地球事件大概发生在7亿年前,捋一下迄今为止的主要事件。46亿年前地球诞生,紧接着月球分离,38亿年前细胞出现,36亿年前学会了光合作用,持续了十几亿年的光合作用导致了25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此后进入3亿年的休伦冰河期,然后生命复兴,从原生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虽然更高端的生物已经出现,但并不妨碍以蓝藻为代表的原生生物在10亿年前达到全盛时期,然后历史演了一遍回放在7亿年前又一次进入冰河期。这就是细胞脱离海底火山口30多亿年来发生的事情,生命缓慢的成长着。
然而此后画风突变,一下子以超级多倍速的方式突飞猛进一般迅速演化,精彩纷呈!雪球地球事件结束,地球回暖,然而旧时代隐忧不得不防,蓝藻不除,灾难不已。而这次蓝藻并没有复辟,多细胞生物里的一个吊车尾海绵成了大功臣。海绵是多细胞生物中的差等生,差到只能说是一个伪装成多细胞生物的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们虽然聚合在一起,但是却以联邦制形式存在,长那么大的体型,结果进食方式是分餐制,每个细胞各自以胞吞方式吞食菌类。哇!同学,你落下了好多节课吧?
然而正是海绵落后的进食方式,导致它只能吃小型的原生生物,包括可以消化烦人的小怪物蓝细菌,蓝细菌没有天敌的时代结束了。大量的蓝细菌被吃掉,海绵大军迅速扩张,遏制了蓝藻王朝的复辟大业,落后的真核生物又成为先进的真核生物的食物,于是达成新的生态平衡。
真核生物吃了蓝细菌不消化,但可以获得光合作用技能,各种以单细胞分别胞吞方式进食的多细胞生物,可以吃掉蓝细菌,自身再喂养高级的真核生物。而学会了光合作用的高级真核生物得以迅速恢复种群,它们再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进一步增加了环境的含氧量,环境含氧量的提高又为身体的大型化扫清了障碍,完美!
当初为躲避冰河期大量菌类来到海底把海底铺成一层厚厚的菌毯,既为回暖后的生物提供了几乎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也给高级的真核生物腾出了上层生态位。很多多细胞生物在面对如此丰盛的免费午餐时就懒得去争了,与其与多细胞生物吃来吃去,还不如像海绵那样抱团吃小细菌。
之前说过时间的力量总会以积少成多的量变质变来展示其鬼斧神工。吃啊吃,吃啊吃,终于海底菌毯不够吃了,这个时候更先进的捕食手段意味着更多的生存机会。
演化没有禁区,演化方向无不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有一类多细胞生物在此之前就演化出一项绝技,那就是我会动!我不要再做藻类和微生物了,我要做动物!想要做动物,就要保证宏观尺度的位移,之前所有的生物从体型上看只能算是微生物。体型较大的藻类其实是菌类组成的原生生物,如果把会光合作用的菌类比做手工业者,藻类就是它们组成的大工厂,大家聚在一起搞光合作用。
可菌类说到底还是从自然中获取养分,是以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部落。而真核生物发明了胞吞进食,可以看成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游猎部落。包含蓝细菌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则是掠夺与农耕并重的全能选手。多细胞生物可以看做为了相同目的和信仰组织起来的骑士团。
随着海底菌毯的数量越来越少,资源短缺人口过剩,危机出现了,有些多细胞生物把一部分细胞演变为小铲子,以便获取藏身岩石缝隙中的残存菌类。而另一些生物则把目光转向了身边的其它生物,想要吃掉其它生物就需要感知能力、运动能力、捕食能力,同时防御能力的增强也会提高生存的概率。
首先,生物其实很早就动起来了,比如古老的海绵,这种看起来憨憨的多细胞生物,其实是个动物。它的每一个单细胞都会轻轻的摆动,它们组成一个口袋状,然后每一个单细胞一起唱让我们一起摇摆,一起摇摆,轻轻的拨动水流,让其中的营养成分和浮游生物进入口袋,进而完成捕食。
海绵在冰河期缺氧环境中练就了抗缺氧体质,联邦制的组织形式,保证了各个单细胞的一定自主性,即便脱离联邦也可独立生存,上亿年的时间把协作的基因留在了每个单细胞体内。所以即使把海绵切碎它也不会死,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群单细胞的简单组合,把碎渣放在一起又会组成海绵。这种由下而上组织起来的联邦制民主体制,赋予了海绵超强生命力和韧性,一直把族群延续到今日。
随着资源短缺状况的加剧,往菌毯上一瘫就能吃一辈子的好日子再也不存在了,无限供应的自助餐变成了弱肉强食的大逃杀。《三体》中歌者文明的长老说过,宇宙之中你再快也有人比你更快,你再慢也有人比你更慢。同理,海洋中你数量再多也有人比你更多,必须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多细胞生物之间的竞争从聚齐一堆单细胞一起打群架变成了整合各种专业化部队多兵种协同作战。于是各种脑洞大开的实验开始了,有些走全面化路线,有些走专业化路线,有些走防御路线,生命之路开始进入分叉口。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感知能力的强化,毕竟想吃掉别的生物或者躲避捕食者,起码要知道敌我的方位吧。于是专业化训练开始了,多细胞中的一部分单细胞专门负责感知,于是通过感光来获取信息的就演化成了眼镜,通过气味识别的就成了鼻子,听声辨位的就是耳朵,通过感知震动回传信号的就是触角,等等。
然后就是运动能力,发现猎物后不能指望它自投罗网,要动起来无非就是几个途径。根据自身生态位的不同需求,如果你生活在海底靠滤食为生,那么你需要一个通过扎进海底能把自己固定在海底的触手,更进一步可以演化一些通过摆动水流主动过滤浮游生物的小扇子,可以变被动滤食为主动滤食以增加生存概率。如果你在海底以其他多细胞生物为生,那么你需要学会爬,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演化不同数量的肢体和关节。如果你比较有理想,想做一个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除了跑之外,游是一种更加快速的运动方式,可以考虑把一部分肢体演化成桨或者橹。
然后是强化捕获、击杀、分解、消化猎物的能力,这就需要把一部分肢体演化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等,以便击杀和肢解猎物,考虑到自保是生物的本能,矛与盾的对立和强化永无止境,弱小动物纷纷演化出满身铠甲,坚硬锋利的牙齿和能彻底降解食物的消化器官可以让你横行天下。
此外防守路线上也是大有可为,比如通过特训强化某一能力,靠专业化提升生存机会。比如强化感知以便提前留足逃跑时间,强化速度和铠甲以便降低被击杀的概率,释放毒液、毒气、有色物质等,以干扰敌方感知能力。或者挖个洞躲起来,也可以把身体演化为环境的高度相似状,伪装成环境的一部分以蒙蔽捕食者。总之一旦生物们开始动起来了,剧情就变得精彩纷呈,无数种演化方向都被尝试,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动物纷纷登场!细胞们的专业分工像一场科学管理革命,你成了腿,我成了嘴,分工协作提升效率。
繁殖方式也迎来创新,一些个体专门去探索各种演化方向,互相竞争看谁更适应环境需要,而另一些个体负责繁殖,只采集最强最优最适应环境的演化个体的DNA进行复制,批量生产强化过的个体。这些改进过的下一代个体除了留下一些负责繁殖的个体外,其他个体再去探索,再去竞争,优胜者再向负责繁殖的个体上交DNA反馈演化成果。有性繁殖出现了而且迅速展现了巨大的优越性,通过这种方式生物种群数量和多样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史称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时间在5亿多年前。
寒武纪后的历史被称为显生宙,对于地球来说相当于进入近代史了,显生宙顾名思义就是生物显现的时间段,因为生物都大型化了,可以留下能辨认的化石了,以前的历史基本靠盲猜,现在可以对着化石猜了!
海洋在这时热闹的不得了,环境的含氧量还在提高,充足的氧意味着可以支持更多样的细胞协作、支撑更大更复杂的身体结构、驱动更剧烈的持续运动,更高、更快、更强!从寒武纪到奥陶纪繁荣仍在继续,食物链变得丰富而漫长,分成无数个生态位,每一个领域又分化为无数演化流派,在每一个可以变得更强的细节上持续改进。
海底遍布满身铠甲的三叶虫,体型巨大的奇虾在海中四处游曳,以王者姿态肆意捕杀各种弱小动物,板足鲎(hou)则在矛与盾两方面全面强化,坚硬的铠甲与锋利的闸刀加上强悍的消化系统成为可以挑战奇虾霸权的明日之王。角石这种软体动物发明了空气贝壳和喷射推进,宛如一个小型潜艇,作为软体动物也能跻身掠食者行列。想象一下一个类似章鱼一样长满触手的软体动物,背上长着一个酷似牛角的空心贝壳(最长可达数米),平时悬浮海中,看到猎物后喷射推进快速机动予以捕杀,也是不好惹。
剧情进展的是不是有点过于顺利了,正当所有动物高歌猛进迅速扩展种群之时,历史来到了奥陶纪末的魔幻离奇阶段。正如《三体》里的三体人经历的恒纪元有多繁荣,乱纪元到来时就有多凄惨。奥陶纪末的乱纪元最为魔幻,争议极大,原因众说纷纭,不管事实如何,居于其间的生命都是最惨的,仿佛置身于无间地狱,历尽世间磨难。
先是熟悉的剧情,气候变冷,降雨变少,海平面快速下降,海洋中最繁荣的浅海地带的生物大量搁浅被抛弃到地上而大批死亡,只有少量运动能力强的动物躲过一劫。气温下降的同时海洋环境也变得更冷,喜温的浮游生物大批死亡,底层生态链崩溃,无数动物失去食物来源而灭绝。海中望族三叶虫家族几乎被团灭,进而导致上层生态链的海上霸主角石一蹶不振,其他动物也折损过半。
就像人类喜欢聚居在沿海地带一样,动物们也喜欢聚居在浅海地带,因为这里资源更为丰富。河流带来土层中的营养成分,被海浪推到岸边的菌毯和藻类吸引无数觅食者,进而引来更多上层掠食者,支撑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链。温度低不降水,河流枯竭,海平面快速后退,除了那些专注于提升运动能力的动物外,其他演化路线的动物被无情淘汰了。
还没完,仅仅过了一百万年当底层生物勉强适应了寒冷的环境,生态链开始修复时,突然全球变暖,温度骤升,海平面快速上升,原来的浅海地带成了深海,稍微修复的生态链再次被破坏。不过好歹温暖的环境又回来了,大家重整旗鼓准备收复失地吧。对不起,还没完,这次的海洋跟以往不一样,不知什么原因海洋被污染了,大量重元素充斥其中,迅速抽走了海洋中的氧使海洋变成缺氧环境,这无疑对身体结构复杂的大型动物宣判了死刑。
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大灭绝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发生了什么?有人说可能是地球突然遭受了一波伽马射线暴的袭击,直接电离了地球的大气层,同时破坏了臭氧层,太阳的强紫外线直射地球,海面浮游生物大批死亡,随后电离大气与水结合形成弥漫全球的酸雾隔绝阳光,气温骤降,然后灾难发生。
也有人说是因为板块漂移导致气候变化,当时冈瓦纳大陆竟然漂到了南极,南极冰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面积,超大冰原反射了阳光使地球温度降低,各维度温差巨变,导致季风随之改变,进而导致洋流也随之改变。后来当大陆漂出南极位置后,温度、温差、季风、洋流又随之改变。海洋污染可能就是因为板块在短时间内快速漂移、洋流反复无常,进而搅动海底沉积物质形成污染。
也有人认为因为环境太好了物种大爆发,菌类、藻类、真核生物这些负责光合作用的物种疯狂繁衍。而海洋又再次变成大食堂吃来吃去,很多食量巨大的强大捕食者过度捕杀负责遏制微生物种群的底层多细胞生物,所以生态失衡了。细菌永不言败,稍有松懈就挣脱束缚,再次实现封锁大洋的壮举,然后光合作用过度消耗温室气体,之前演过两遍的剧情又演了第三遍。跟之前一样只能等地质活动进入频繁期,补充温室气体抬高温度,只不过刚好进入冰期不久就遇到了火山密集爆发,使得冰期时间只有很短,至于海洋污染,可能是由于这次火山爆发很多来自海底火山,所以带来很多重元素。
真实的原因是啥?不知道。以上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有一定依据,比如伽马射线暴就是科学家测算出来的,连位置都有,光年外一颗超新星爆发产生了伽马射线暴,倒霉催的角度特别刁钻,就是那么巧,刚好击中地球。
光速是30万公里每秒,1个天文单位(日地均距)约1.5亿公里,光8分多钟就跑完。光年是最大的距离单位,光年意味着光跑年那么远,1光年是个天文单位。所以光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3.79亿倍,在这么长的距离内一路上经过无数天体肯定挡下了不少,但还是有一些来到了地球。这是一批打了光年的子弹,漫长岁月里恰好经过所有天体轨道时都不曾撞上直到来到太阳系击中地球。
据说超新星爆发时一秒钟的伽马射线暴的能量相当于太阳亿年的能量。为啥这么厉害?可以这么理解,当一颗恒星死的时候,它把组成自己的所有质几乎全部转换成了能。恒星核聚变相当于氢弹爆炸,恒星死亡引起的超新星爆发意味着其引力范围内所有可被聚集的核全部被聚集,质被压缩到极限转换成能,然后试着想象一下一颗太阳那么大的氢弹爆炸了产生的能量。
伽马射线暴就是这种超级核聚变引起的超级大爆炸产生的超高能粒子流,这种可怕的事情在宇宙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每天都能观测到,方向随机,生存真的是一种幸运和巧合,甚至是一种意外。而人类这种残忍、疯狂、情绪不稳定的灵长类动物,竟然解锁了核聚变这种神力,同时也为自己和这个星球打开了地狱之门。
氢弹就是人为制造的核聚变武器,原子弹是靠重元素的裂变产生巨额能量,所以制造原子弹的材料都是元素周期表排很后的元素,而核聚变与核裂变相反,当然越轻的元素越好,排第一的氢元素自然是最优选择。氢元素的武器化,永久性的改变了这个世界,作为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氢元素极为易得,而核聚变的威力远大于核裂变,成本低、威力大,氢弹爆炸产生高能伽马射线又增加了杀伤性。
毁灭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相当于万吨当量炸药,已经可以毁灭一个城市了,几十年前苏联研制的氢弹(沙皇炸弹)设计当量1亿吨。几十年过去了各国都在精进,料想今日最先进的氢弹其威力应该已超越当年的沙皇炸弹。目前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生物能够抵御高能伽马射线,以碳元素为基础的地球生物在它面前全都脆弱不堪,全球性核战争会导致生物大灭绝绝不是危言耸听。
奥陶纪末那悲惨的乱纪元终于过去,生物们在志留纪开始恢复种群,这个时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造山运动、生命登陆、有颌鱼类出现。大灭绝之后,三叶虫、角石风光不在,板足鲎(俗称海蝎子)顺利上位占据上层生态位。这次大灭绝给生物们带来的最大教训就是,当危险主要来自环境的急剧变化时,运动能力差是会死的。三叶虫只会慢慢爬,角石是靠悬浮的,而板足鲎能游能爬能打抗揍,这样的全能王妥妥的主角光环加持。
深刻的教训使得动物们都加强了自己的运动能力,毕竟自己之所以能侥幸从大灭绝中活下来,就是多亏了运动能力比别人强。其中一种动物表现的很优秀,它把很多肢体都演化为鳍,后腿演化为一个强劲的大尾巴,通过摆动尾巴驱动前进,用鳍把握平衡负责转向,整个身体结构变得非常流线型,一切都是为了专注于提升速度,鱼类出现了。它们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叠甲的都没有好下场,面对凶猛的捕食者,快速的闪避和逃脱能力才是保命良方。
鱼类获得了快速机动能力,在生命大恢复时期得到了更高的存活率,于是种群开始壮大,终于有些鱼类不甘于做一个只会逃跑的胆小鬼,它们开始向上层生态位发起挑战。可是为了游的更快全身都改造了,很多肢体完全演化成只适合运动不适合搏斗的状态了,总不能用这又萌又可爱的鳍去给敌人刮痧吧,是想痒死它还是想笑死它?没刀没枪没铠甲,拿啥打呀,难不成用嘴咬啊?对啊!有嘴啊!就用嘴了!好吧,好吧,你开心就好,有梦想总是好的,毕竟没有梦想那跟一条……呃……当我没说。
于是一些有梦想的鱼类开始强化嘴的咬合力,终于有颌鱼类出现了,颌就是下巴,不要小瞧它,这是生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颌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捕杀成功率和进食效率,我们的祖先有颌鱼类凭借无可匹敌的运动能力和无坚不摧的咬合力,在当时宛若在一群笨重步卒中间左右冲杀的轻骑兵,灵活矫健,武艺高强,前途无量。
当时的环境出现了一个新情况,板块活动、地质运动导致更多地方隆起成为陆地,海洋面积比以前小了,陆地面积变的很大。有些藻类在环境变化中被迫登陆了,毕竟不是动物没法逃生,认命吧!然后它们就在陆地活下来了,什么?你们怎么自己改剧本!
奥陶纪末大灭绝时海平面快速下降,被迫登陆的生物都死了,而这次却不一样。环境很温暖,不会冻死,没什么东西隔绝阳光,光照充足,而且陆地上也有一些地方是有水的,有河流、湖泊、沼泽。温度适宜,光照充足,还有水源,所以生命的种子第一次从海洋散播到了陆地,而完成这一历史性壮举的又是藻类,每场戏都在,堪称永不谢幕的戏霸!细菌永不言败,有时还别出心裁。
陆地上有光、有氧,与海洋环境相比而言,就是水不太丰富,也不太稳定,有枯水期和丰水期。所有的演化都是为了适应特定生存环境的需要,既然水这么宝贵,那么所有的身体结构的改造就必须以更大效率的占据水资源为目标。
为了适应陆地上这种缺水环境,有以下几种策略,一种是只生活在水中,快速繁衍霸占整个水面,这种策略适合湖泊,不太适合流动的河流,而且枯水期来了水面缩小,生存空间一下子就萎缩了。
那就向水底发展,因为水底水量充足,不像水面那样变动频繁,但是遇到长时间的枯水期甚至会出现整个河床裸露地面的情况,这怎么办呀?摆在这批海洋生命新移民面前的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想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解决。
合作的力量再次化腐朽为神奇,它们组成了多细胞植物,一部分细胞专门作为水资源采集工程队,深入到地下含水层,吸收其中的水分,这些细胞演变成了根。为了应付难以预测时间长短的枯水期,以度过荒年,平时必须保留一定的存粮,谁储存的水资源越多在枯水期来临时谁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于是另一部分细胞专门负责存粮,形成一个长长的管形水罐,以便输水和存水,它们演化成了茎。另一部分延续老本行,继续进行光合作用,成了叶。妙啊!
志留纪时形成的演化优势,使得以鱼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和登陆植物两大种群在泥盆纪迎来辉煌的盛世,分别统治了海洋和陆地。每当“繁荣”、“盛世”这样的字眼出现时,熟悉剧情的我们就知道,又要出事了。
登陆植物在陆地上高歌猛进,大批繁殖,竞争的压力促使它们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强化。比如为了抢占水资源就把根扎的再深些,为了储备水资源把茎变得更长更粗更壮,为了争夺光照就疯狂抬高自己的身高、疯狂开枝散叶,终于树出现了。它们成了陆地上的霸主,疯狂繁衍,森林开始形成。
如果菌藻类是光合作用的个体户和小作坊,那森林就是现代化的超级工厂!再加上它没有天敌,此时只有少量小型动物跟随植物来到陆地,靠摄入植物死后的残渣为生,靠它们是不足以分解庞大的森林的。于是史上最强的光合作用出现了,温室气体被大量消耗,氧气含量达到史无前例的浓度。
泥盆纪末连续出现陨石撞击、火山大爆发,浓浓的火山灰遮天蔽日阻隔阳光,气温下降,降雨减少,海平面再次下降,海洋生物又一次遭受重创。不对呀,火山爆发带来温室气体明明应该使温度上升才对呀!这次有点不一样,因为出现了森林这个变量,这些超级光合作用者照单全收吸收了全部火山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所以温度还在降低。
但是隔绝阳光森林也活不了啊,森林开始大批死亡,而陆地上并没有可以分解森林的生物。于是森林的尸体一部分随着地质活动埋到了地下形成煤,另一部分在地面降解给地表带来养分,把相当面积的坚硬地表改造成了肥沃的土壤,给其他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
随着相当数量的森林大军的败退,光合作用者减少,温室气体不再被过度消耗而逐渐增多,气候变冷趋势得以逆转,生态平衡重新达成,温暖的环境回来了。然而这对陆地生物是好事,对海洋生物则未必,死去的森林进一步增加了土层中的营养成分,富含养分的土壤随着河流注入海洋,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个时候又一个老朋友登场了,菌藻类生物。
细菌永不言败!海面再次被占领,又是相同的剧情,阳光照射不进海底,海底植物大批死亡,底层生态链崩溃,大批生物灭绝。分解速生速死的菌类尸体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海洋再次变成缺氧环境,大型动物又遭受重创。3.7亿年前的泥盆纪末大灭绝导致70%的物种灭绝了,主要是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在这次大灭绝中保持了元气,鱼类王朝辉煌不在,但是有一支鱼类选择了离开故土,向着新世界发起远征,是的,我们的祖先脊椎动物开始登陆了!
在石碳纪陆地变成了主舞台,各种动物纷纷逃离环境恶化的海洋向陆地进军。奥陶纪末大灭绝启迪幸存的生物强化运动能力,做事要专,越快越好,越快越容易逃生。而泥盆纪末大灭绝又改设定了,凡事不要过头,否则就不好调头,要全面,多给自己留一线。太难了!真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鱼类中间有一类比较笨的同胞,没有走专业化强化运动能力的路线,竟然还保留了四肢,能游能爬,但能力都不突出。可上一次自然选择了专才,这一次却选择了全才,有一类肉鳍鱼先是来到浅海,后来又进入淡水,然后就更进一步登陆了。它们为适应缺氧环境演化出了鱼鳔,相当于内置小氧气瓶,类似植物来到缺水的陆地学会了在体内储存水,鱼鳔的作用就是储存氧气。
既然会游会爬还能从空气中储存氧气,那么就具备了短时间内在陆上活动的能力,继续强化鱼鳔演化成了肺。这样就可以两栖生活了,再进一步强化身体保水能力,让四肢更加强壮,就可以远离水体在更大的陆地区域活动了。脊椎动物这个海中王者挤进了陆地生态链,力压先前登陆的节肢动物和昆虫,在陆地上延续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和荣耀。
石碳纪之所以叫石碳纪,说明这是产生煤矿的时期,而煤矿来自森林。这个时期森林再次疯狂扩张,上一个森林帝国覆灭后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为这一次新的森林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充足养分。雨林遍布,昆虫繁盛,持续提升的氧气含量为动物的大型化提供了充足动力,连昆虫都进入一个巨虫时代,肉食动物的生态链逐渐繁荣起来。又出现“繁荣”这样的词了,是的,该来的总会来。
植物的繁盛消耗了温室气体,气温一直在渐渐下降,终于在石碳纪末达到临界值,气温骤降,不好了冰期要来了。天气冷,水蒸发的慢,所以降水减少,植物是靠光合作用活着的,水和二氧化碳同时匮乏,森林帝国再次覆灭,史称石碳纪雨林崩溃事件。你以为这就完了?所谓冰与火之歌,冰火两重天缺一不可。
降水少,天气干燥,森林死后留下什么?木材和煤。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然后火来了,火山爆发引起了大火,大陆上全都是易燃物,小半个地球都在燃烧。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上一次躲过一劫的陆地动物这次倒了大霉。浓烟遮蔽阳光,海洋植物大片死亡,又破坏了海洋生态链,海洋生物也备受打击,史称石碳纪燃煤事件,将近一半物种灭绝。
石碳纪燃煤事件中近一半物种灭绝竟然只称为事件,是的,这个程度只算事件,因为跟显生宙的五次大灭绝相比,确实排不上号。剧透了,在奥陶纪末大灭绝和泥盆纪末大灭绝之后还有三次大灭绝,很快我们就会见识最惨烈的二叠纪末大灭绝,等剧情到了那里再回过头来看就知道为什么石碳纪燃煤事件只能算是事件了。
二叠纪延续了海洋生物登陆的趋势,在生物从海洋到完全适应陆地生活中间,一般有一个两栖生活阶段,所以这个时候两栖动物非常多。而完全的陆地生活要求尽可能摆脱对水的依赖,一种叫做羊膜动物的四肢脊椎动物在此时取得突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生存与繁殖,学会爬行、强化陆上捕食能力、用肺呼吸等等都是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这些两栖动物也在学习和探索,而让羊膜动物与两栖动物拉开差距的地方是繁殖方式。
两栖动物是怎么繁殖的?青蛙大家都熟悉,典型的两栖动物,它是怎么繁殖的?水中产卵繁殖。幼体先在水中生活,成年时进行变态,然后再两栖生活。生命从海洋来到陆地,艰难的适应陆地环境,笨拙的它们慢慢学习陆上捕食本领,但是它们的后代在这险恶的陆上环境中能有多大生存概率是极度不确定的。显然青蛙就是众多缺乏信心的两栖动物之一,让后代的幼体待在相对安全的水中长大,然后再通过改变身体结构适应两栖生活无疑是一种保险的做法。
可这却极大的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出于繁殖的需要,被迫停留在水体及其附近区域,远征陆地之路只能停在此处。羊膜动物明显比两栖动物更具冒险精神,要彻底适应陆地生活就必须摆脱繁殖方式对水体的依赖,于是羊膜动物演化出羊膜卵,使其可以在陆地进行繁殖,直接产下适应陆地生活的幼体,这是脊椎动物的又一项重要演化成果。
羊膜卵外壳既有一定硬度起到保护作用,又有许多气孔可直接向幼体提供氧气,内部充满羊水,这使得羊膜动物可以直接在体内塑造适应陆地生存的幼体。两栖动物把卵产在水中会被很多水下动物吃掉,为了确保后代数量必须一次产很多卵,以保证总有一些卵可以孵化为幼体。而羊膜动物的幼体成形前一直待在母体内部,由母体提供养分和保护,安全性非常高,既然确保了幼体的成活率就不必再用提高产卵数量这种笨方法,所以它们走上了少生优生的道路。
羊膜动物的分支一部分保持了卵生方式,另一些则不产出羊膜卵而是在体内形成胎盘,经过一段怀孕期后产下幼体,也就是胎生。蜥形纲动物(龙族)和合弓纲动物(兽族)是羊膜动物的两大分支。龙族很多是卵生,兽族很多是胎生,但也有反常特例,不管卵生还是胎生,都比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要高级。
羊膜动物产下的羊膜卵是一个可以直接孵化适应陆地生活幼体的卵,不必经过水体生活也不需要经历变态,一步到位。幼体成形所需的所有物质都由这个羊膜卵提供,幼体消化完卵提供的养分后就已成形并具备活动能力可以离开卵直接在陆地生活了。胎生的话过程会复杂一些,下文讲兽族时会详细介绍。
演化的历程总会留下些许痕迹,动物离开海洋来到陆地,无论如何演变还是多多少少会留下海洋的印迹,比如卵生这种鱼类的繁殖方式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很多陆地动物们的主要繁殖方式。而胎生动物似乎摆脱了鱼类祖先的影响,其实不然,羊膜中的羊水为何存在?
胎生的繁殖策略其实是以母体为成长和活动空间,在母体中为正在发育的幼体提供一个安全的没有竞争的水体生长环境,让幼体在其中快速走完水生、两栖、陆生的演化历程。两栖动物是先产卵,幼体水生,然后幼体成熟,最后幼体变态为成体。而胎生动物其实也有这个过程只不过把它放到自己身体里完成了。
胎生的幼体在被产下之前很久就已经具备生命特征了,是个活体动物,而它要在母体里待很久才会被生出来。生活在母亲羊水里的幼体,延续了水生生物的远古习性,直到成形继承祖先演化出来的陆生习性,其进食、呼吸、运动方式也在怀孕期间经历巨变,与两栖动物不同的是,它是在母体内完成了变态。
羊膜动物的优势非常明显,于是其种群在陆地上日益崛起,两大分支合弓纲和蜥形纲都在迅速演化,正式拉开了龙兽争霸的序幕,然而好戏才刚开场就匆匆落幕了,生命拼尽全力从海洋来到陆地,当他们终于具备了完全的陆地生活能力时,一场末日浩劫突然袭来,著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来了。
二叠纪的大陆跟以往不一样,这个时候所有的大陆板块全部连接到一起形成了盘古超大陆。这么多的板块全部汇集起来,想象一下会产生多少板块挤压、地震、火山活动。地球的主要质量和能量都在内部,最外层的地壳只占到总质量的0.4%。
最开始的地球像一锅煮沸的牛奶,后来冷却了在表面形成一层固态的薄膜就是地壳,但烧这个锅的柴火还没燃尽,稍微翻一翻柴火堆火苗就又起来了,继续煮从内部煮沸的牛奶就会往上冒泡,冲破表面的薄膜,那些破碎的薄膜就是板块。
虽然我们的陆地在地球看来不过是一层微不足道的小薄片,历史上这些小薄片也经常被撕碎,但好歹也比海洋厚了那么一丢丢吧。内部物质往上涌的时候遇到陆地会受到阻力,一般会在地底流动从陆地薄弱处或者板块破裂地带冒出,也经常会从压力较小的附近海洋板块冒出。就像孩子睡觉时蹬被子,被子薄就蹬破了,被子厚就蹬啊蹬,从被子边把脚蹬出来了。
盘古超大陆是一个集合了所有陆地板块的厚被子,前所未有,地下物质向上涌时受阻,内部的能一直在积蓄而得不到释放。长年累月越积越多,积累了巨大的向上势能,终于超过了地面阻力,打破地层冲出地面使积蓄许久的能量得以释放。滚烫火热的地幔柱破壳而出,巨大的能量直接击穿了所有地层,史称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因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玄武岩而得名。
这次事件中,超强规模的剧烈火山爆发持续了将近万年,喷涌而出的岩浆覆盖了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海量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弥漫全球。大量动植物直接毁于岩浆,动物在污浊的空气中窒息而死,植物体表被盖上一层火山灰阻隔了光合作用,大批植被开始死亡,陆地生态链崩溃。火山灰与弥漫在大气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酸雨,更多的植物死去,酸雨污染了陆地水体,两栖动物生态链崩溃。
光合作用者大批死亡,加上持续的火山爆发,改变了大气结构,温室气体含量持续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温室效应致使全球变暖,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季风无常,洋流紊乱,水温升高,海底沉积物泛起大量重元素抽走了海洋中的氧,海洋生态链大崩溃。无数的动植物尸体随着河流被带入海洋,海水富营养化,而缺氧环境使得永不言败的菌藻都一蹶不振,所以这次海水富营养化滋生的是大量厌氧菌。厌氧菌是多么远古时代的生物啊,是紫色地球时期的初代原生生物。
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95%的物种灭绝,海陆空生态链全部崩溃,一扫而空,很多生物直接从远古的演化路线以来的所有分支全部灭绝。界门纲目科属种,大灭绝的惨烈程度已经不能以种来统计了,很多生物整属整科,甚至整目整纲的全灭了。如果类比到今天的世界,人是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大概类比一下就可以想象那种惨烈程度。
二叠纪末大灭绝把生物们数亿年的努力几乎全部抹杀,很多地方的生态系统回到了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前的状态,甚至生命诞生初期的状态。天地不仁!天地不仁啊!毁不掉我的会使我更强大,生命在一次次大灭绝的灰烬中涅槃重生,而我们的祖先羊膜动物正是这场大浪淘沙之后淬炼的真金,演化史上最精彩的龙兽争霸上演了。
三叠纪的生物们作为大浩劫的幸存者开始休养生息,而在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前合弓纲动物(兽族)凭借几项演化优势,已经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局,只不过突然袭来的大灭绝终结了刚刚建立的兽族王朝。但兽族此次的演化成果,还是帮助其躲过了这场浩劫。
兽族强化了陆地运动能力,从两栖动物只会爬行或者偶尔跳跃,演变到可以托起整个身体行走进而奔跑。生命从海洋来到陆地,面对完全不同的感应环境,所以各种感应能力都必须调整以适应陆地环境,比如声音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效果就不同,必须针对性提升,所以很多动物都改进了耳朵。干燥的环境中气味识别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能力,兽族就以发达的嗅觉著称,这为它们在日后的火山爆发期及早感知危险提供了帮助,为了适应弥漫火山灰的空气,兽族演化出鼻腔和鼻黏膜,以过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
更加飞跃性的进展体现在对体温的调控上,动物每提高10度的体温,身体力量和速度等整体性能可实现翻倍效果。提高体温意味着短时间内通过消耗大量氧气,让所有的细胞全功率工作,提升各身体部位的性能,将所有性能发挥到极致,以获得超乎寻常的反应能力和力量,这在追捕猎物、逃避天敌、生死搏杀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
以现代军事知识做个类比,传统战斗机是以亚音速巡航的,当遭遇敌机开始空战后双方都会做大量战术机动,拼命爬升抢占空中制高点以给敌致命一击。在激烈的空战中飞行员会打开助力燃烧室,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发动机推力实现超音速,以更快的速度和机动性碾压敌机,以获得优势赢得空战。这种短时间内的性能爆发就像是开大招一样,不能一直用,否则飞机本身受不了容易烧坏发动机。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今天的最新一代战斗机解决了这些问题,实现了超音速巡航,这对传统战斗机是降维打击一样的碾压优势。面对一个全程开大招的对手,这根本没法打,而兽族就是这个可以实现全程开大招的怪物。动物们最终发现37度的体温是身体性能可以实现最强状态的体温,比起那些只能偶尔变温实现身体性能提升的动物,兽族在演化中实现了身体恒温,将身体性能固定为最强状态并作为一种演化优势延续给后代。
兽族演化出了皮毛和汗腺,皮毛用于给身体保温,而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时则通过出汗给身体降温,相当于给身体装了空调,随时根据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维持身体的恒温。拥有恒温的身体的兽族时刻处于高性能待机状态,而各部位长时间的高性能运作,催生了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高频率的神经信号处理又需要一个更大更强的中央处理器,脑子开始发育起来了,促进了兽族智力的大跃升。
哇!我们的祖先兽族这么厉害,那岂不是开挂了吊打其他动物?哎!天意弄兽,演化出这么多高科技,本来已经在二叠纪末横行天下了,谁知道赶上了大灭绝,不过好在没死绝。可到了三叠纪,气候炎热,为了维持身体恒温频繁的出汗非常不利于兽族保存珍贵的水分,龙族的机会来了,它们在这时后发制人实现了反超。
三叠纪的陆地环境经历了沙漠,草原,到森林的转变。从大灭绝中走来,兽族懵逼了,大陆变成了沙漠,干旱的环境会导致兽族出汗脱水,所以曾经的王者如今只能蜗居在小片的湿润地带。而保水能力恰恰是落后的龙族为数不多的强项,于是龙族迅速扩展到整个大陆。
随着环境的日渐恢复,沙漠变草原,植被回来了,龙族有的吃素有的吃荤,抢占各个生态位,把同为羊膜动物的兽族表亲的各项演化技能全都学了个遍,汉承秦制,萧规曹随,有样学样的建立了一个龙族王朝。模仿只是手段,超越才是目的,龙族做到了,它们几乎在所有演化方向都实现了对兽族的超越。
首先说运动能力,龙族先是像兽族一样学会抬起身体用四肢站立和行走,进而更进一步改造了骨骼结构,上半身抬升只依靠两条后腿保持平衡的同时还能进行快速奔跑。哇!它站起来了!站立奔跑不会压迫内脏,减轻了身体负担,为了更进一步强化身体性能,龙族发明了气囊呼吸系统,为身体装上了高性能发动机,是迄今都让我们兽族仰望的神技。
兽族改进了牙齿,同时配备咬和磨两种不同功能的牙齿,提高了捕猎和进食效率,这些龙族也做到了,并很快实现超越,演化出无与伦比的超强咬合力,一举跻身顶尖掠食者行列。在速度和咬合力超越兽族后,龙族又在力量上把兽族彻底碾压,使兽族在上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根本连一丝挑战龙族的念头都不曾萌发。
由于龙族先进的呼吸系统,提供了强劲动力,双足行走的运动模式减轻了身体负担,解决了兽族始终没有解决的四肢行走模式下高速运动会压迫内脏的问题。而龙族日益大型化的体型,更是力量维度的碾压,某些龙族身长数十米体重数十吨,足以让所有兽族在这样的哥斯拉大怪物面前瑟瑟发抖。甚至有观点认为某些龙族已经解锁了身体恒温的兽族核心科技,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龙族也在身上长出了毛发,只是我很好奇它是靠什么散热的?
龙族在繁殖上也更有优势,龙族的羊膜卵直接把所有养分包裹在卵里,幼体消化卵里的养分后直接成形,出来后就具备活动能力,也就是卵生完全体。而兽族的羊膜卵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兽族需要通过排尿等方式排出代谢废物,这事儿是个麻烦事儿,回头再说。
总之龙族解锁了各种高科技,碾压了所有动物,简直要上天了!还别说,真的有一些龙族把前肢演化成带膜的翼,然后就飞上天了(翼龙),既大陆之后天空也成为龙族的领地。更有一些生活在水里的龙族,反向演化,强化了水生能力,然后就下海了(海爬),拿一个练到满级的号去新手村虐菜了,很快海洋也沦陷,龙族一统天下。
兽族从被龙族仰望的先辈,变成了无数种野味中的一道菜,如果说兽族什么都没做,坐以待毙,是不对的。兽族花了大力气解决自己的短板繁殖方式,兽族需要排便代谢,而幼体在体内已经是活体了,如果学习龙族把基本成形的幼体包裹在卵里生下来,会有一个问题。幼体不但要吸收卵的养分还要排尿,卵是个封闭空间,尿没处排会在里面聚集,而幼体必须把卵内养分全部吸收才能获得独立活动能力,可在这之前它可能已经被尿里包含的尿素毒死了。
基于这个短板兽族不能像龙族那样通过卵生方式产下完全体幼体,而只能退而放弃卵生,演化出胎盘,补给养分,帮助处理代谢废物。然后等幼体在体内发育到获得基本陆生能力时,产下早产儿,通过体外养育继续强化幼体能力直到可以独立生存。包括后来的人类在内的很多兽族都是早产儿,出生后相当时间里需要依赖母体继续支持和养育,比如人类幼体两到三岁之前基本就是个毫无防御能力和捕食能力的废物,没有母体的保护和养育在自然界里基本不具备任何独立生存能力,必死无疑。
既然胎生早产儿有这么多弊端,为什么不延长怀孕时间等幼体具备生存能力后再生下来呢?确实是,但这也要看环境允不允许啊!我们的兽族祖先基本都是在森林里打游击战,吃了上顿没下顿,怀孕的母体身体虚弱需要同伴供给饮食,如果怀孕时间长达三四年太耽误事了!就算整个种群都爱心爆棚,努力觅食义务供养怀孕的母体,代谢废物也没法处理啊,三四岁的幼体活动能力已经很强了,对母体会造成巨大身体负担不说,又是拉又是尿的,这些巨量的代谢废物也没法处理啊!
所以只能选择早产,身体负担小,代谢废物少,怀孕时间短,通过体外养育方式帮助幼体成形为完全体。这样做母体身体负担不大又不拖累种群,节省了怀孕时间提高了繁殖效率。所以早产幼体虽然零件齐全但基本无用,刚演化出进食能力就离开母体,你会吃你就能活,剩下的在你长大的过程中慢慢都会学会的。
兽族的皮肤是另一个短板,腺体不利于保水,但兽族后来演化出排汗功能以维持恒温,这个是核心科技,所以这条演化路线不能改了,有点缺陷就忍了吧!而有些兽族化劣势为优势,创造性的发明了汗腺的新用途,母体因为要养育幼体,所以必须外出捕食,而留守幼体没有防御能力,总难免死伤,若母体留下保护幼体则减少了种群的觅食者数量,影响收成,没有充足稳定的收成则不能养育更多幼体。
在这种不利处境下,有些兽族改造了汗腺,由母体分泌带有营养物质的汗液,而幼体只需要舔舐这些汗液就可获取养分。这样母体就可以陪伴在幼体身边提供保护,而种群只需要供养母体而不需要消耗额外的食物提供给幼体,为种群节约了粮食。要知道在食物短缺时捕食者总是要先保证自己吃饱然后才会顾忌幼体有没有饭吃,毕竟生存和繁殖两项最重要的事情里生存还是排在繁殖前面的。极端情况下种群统治者为节约粮食甚至会无情的杀掉幼体,以确保捕食者自身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
通过分泌汗液就可养活幼体,使得幼体在种群统治者眼里不再是消耗额外粮食的负担,极大的提高了幼体成活率。母体继续强化这种能力,后来一部分汗腺专门负责分泌营养物质,而剩下的继续保持排汗调温功能。那些专门的汗腺最终演变为乳房,日渐完善下又演化出乳头以方便幼体吮吸,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出现了。可以看到为了保证早产幼体的存活,母体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甚至不惜改造身体结构,节省自己的营养摄入以供给幼体,舐犊情深,母爱无疆!
三叠纪也是个魔幻时期,环境变来变去,每一次改变都会淘汰一批不适应的物种,但是对龙兽两族影响不大,它们还是不停的扩张。而卡尼期洪积事件更是提供了一个助推器,龙族的恐龙开始登上王位,兽族也趁机复兴。
卡尼期洪积事件简单说就是火山活动频繁,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整个地球成了个大桑拿房。高温导致水蒸发的特别快,而水气聚集多了就会形成降雨,火山活动继续提供温室气体,抬高气温,然后就不停的快速蒸发、形成降雨、再蒸发、再降雨。这在气象上叫强对流,俗话说就是暴雨,下了多久呢?两百万年。直到火山活动渐渐进入休眠期,两百万年的大雨在陆地再次催生森林,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多余的温室气体,气温回落,氧气含量上升,生态达成平衡。
原来的草原被森林取代,昆虫再次繁盛,地面、树杈、树顶,为各类动物提供了立体的多层生态位,原来干旱环境中躲在小片湿润保留地的兽族终于可以卷土重来了。而已全面超越兽族的龙族此时更是凭借演化优势攻城掠地,正是在此时龙族上天入海横行大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开始制霸海陆空全生态链,以无可撼动的实力统治地球1亿多年。
历史在三叠纪末又演了遍回放,又是暗色岩事件,又是森林大火,又是遮天蔽日,又是底层生态链崩溃,又是大型动物灭绝,相当于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微缩版。地质活动导致盘古超大陆开始分裂,这个过程一直没停,一直分裂到今天形成我们熟悉的世界。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大灭绝导致了76%的物种灭绝了,而两大主角龙族和兽族凭借演化优势,再一次躲过了浩劫。
然后地球最令人向往的超长恒纪元来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将近1.5亿年的漫长时间里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物种灭绝。环境适宜,氧气充分,物种多样,生态链复杂,分隔的大陆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食物来源加上充沛的氧气供应,足以支撑更大的体型,一个之前和之后都不曾有过的巨型动物的时代出现了!
这漫长的恒纪元毫无疑问是龙族独霸天下的时代,翼龙统治天空,恐龙统治陆地,还有一支龙族(海爬)打回老家去,反攻海洋,对祖先鱼类发动了降维打击。没有竞争只好自己跟自己竞争,森林对食草类恐龙来说就是无限畅饮的自助餐啊,而它们对食肉类恐龙来说也是同理。
食草类恐龙一般是四足站立(这样底盘更稳),脖子巨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而食肉类恐龙一般双足站立,善于奔跑,以强大咬合力和高机动性捕杀猎物。于是食草类恐龙为了防御长出一身铠甲并开始变大,食肉类恐龙不甘示弱也开始变大,矛和盾两方最后都长成了哥斯拉!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就是这么霸气,任性豪橫,为所欲为。
而有一支恐龙却比较另类,它们走上了小型化发展道路,演化出羽毛和翅膀,在保持卵生完全体的生育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身体恒温,把龙族和兽族的优势集于一身,并在飞行技能上超越了翼龙(羽翼比膜翼高级,耐磨损可再生),这支恐龙演化成为鸟类。恒温、卵生完全体、飞行,简直是最强科技集合体,小型化高机动性又使它们成功的避开了大型恐龙的猎食(抓不到、不够吃所以没兴趣),成功的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态位。
鸟类的演化优势极大,天敌很少,陆上大型捕食者对它没兴趣,空中大型捕食者在茂密枝叶间行动力受限。所以除了极少数以善于埋伏偷袭著称的动物能在鸟类饮水或巢居时偶尔得手外,基本谁也拿它没办法,所以它的这个生态位简直太好了!恒温的身体提供面对危险时的快速感知和反应能力,高超的飞行技巧在捕食和逃脱时都大有帮助,小型化身体对食物量需求不高,降低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漫长的恒纪元终于在白垩纪末终结了,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动山摇,火光冲天,预估撞击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10亿倍以上。连续的超级地震,漫天海啸席卷全球,撞击溅起的地下物质在地球上空下起了一场岩浆火雨,撞击点数十公里的岩层在巨大的能量和高温下直接被气化,与氧气结合形成海量的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又是遮天蔽日、又是阻止了光合作用、又是酸雨,空气污染、植物死亡、海洋污染,生态链又一次从底层往上逐级崩溃。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大灭绝导致75%的物种灭绝了,翼龙全部灭绝,恐龙除鸟类一支后裔外全部灭绝,海洋中的大型海爬一扫而空,龙族王朝轰然倒塌。兽族同样损失惨重,除哺乳动物情况稍好外,其他各支兽族濒临团灭或已被团灭。
白垩纪之后距今的历史称为新生代,相当于地球的现代史,从大灭绝中残存下来的物种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哺乳动物填补了恐龙灭绝后的权力真空,统治了陆地,鸟类统治了天空,海洋属于鱼类。少数哺乳动物也在天空和海洋拓展了生态位,比如蝙蝠和鲸。昆虫以强悍的生命力躲过历次大灭绝延续至今,开花植物利用昆虫授粉繁殖至今繁盛,细菌与多数物种建立了共生关系。
昆虫在陆地的演化优势甚至比鸟类在天空的优势还大,飞天、遁地、涉水、跳跃、铠甲、利刃、尖牙锯齿、怪力、变身、放毒、社会化协作,简直是无所不能的最强忍者,小型化发展路线对环境依赖小,除非大灭绝把地球变成渣,只要还有死角昆虫就不会完蛋。菌类之外,我愿称你为最强!
哺乳动物之中有一支灵长类人属动物,恒温、直立行走、前肢灵巧、杂食、胎生、社会化协作并善于利用工具捕食与防御。直立行走不压迫内脏身体负担轻,配合恒温的身体获得了快速机动能力。灵巧的前肢和手指提高了采集效率,进而导向制作和使用工具。杂食习性导致营养均衡,社会化协作的种群组织方式也使其善于沟通协调进而拥有较强团战能力。
种种因素同时刺激了人属动物脑力的发展,灵活的身体结构使这种动物能做很多事儿,群居生活下又有很多信息需要交流传达,演化均为了满足环境需求,于是这种动物配置了大量神经系统和一个能处理海量信号的超强大脑,使其拥有了动物界最高的智力水平。
后来人属动物依靠出色的智力开始制霸动物界,在征服和驯化别的动植物的同时彼此激烈竞争,17个人属人种在近万年里残酷斗争、互相戕害,最终智人种灭绝了其他全部同属人种,独霸人名,在1万年前把自己的势力拓展到了全世界。近1万年的历史就是智人从一个巨大的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的历史,人这种动物比演化史上的各代霸主都强大,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以来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生物能掌控这么大比例的地球资源。
人类作为一个种群,高立于生态链顶端,在极短时间内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和繁荣!演化史告诉我们,每当一个物种出现突破性的演化优势,进而快速攫取生存资源,种群膨胀,生态链的崩溃就不远了。生态位越高越脆弱,每一次生态链崩溃带来物种大灭绝时,死的最惨的都是生态链顶端的物种。
大灭绝短则多万年长则1亿多年总会来一次,上一次距今刚好多万年,这个时代平均每天几十个物种灭绝,这种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历次大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引起各种链式反应,加剧生态系统崩溃的速度,让对环境依赖性最强的处于顶层生态位的高端物种变得越发脆弱。比如人类在面对下面说的这个奇葩时,就把这种脆弱性暴露无遗。
这个时代发现一种寄生在细胞中就表现出生命特征,离开细胞就停止活动和复制的奇特幽灵,没有细胞,不进行新陈代谢,简直不知道该不该把它看成生物的奇葩事物,叫做病毒,弥漫在生物之中时隐时现。生命是一种古老的自我复制的配方,是一种收集能量和物质驱动质能转换的机制,要有一个反应的场所或者载体就是细胞,有个质能转换的结果就是新陈代谢。
病毒都没有,它只是一个单纯的配方,它改写细胞原有配方,随细胞分裂而扩散,竟然有这种神奇的东西!这种幽灵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不知道。是不是生命演化过程中出了什么错而制造了它们?也不知道。病毒没有宿主不能活动,那追溯到最早的宿主之前它从哪儿来?凭空出来的?谁把它放到了最早的宿主那里?都不知道。
或许它就是创世之初与生命共生的影子!当年在那个古老的海底火山口十几亿年的无数种尝试中,本来就产生了无数种配方,生命本来就有无数种方向!生命远征最早的先驱,那个离开火山口的热能补给却因为离奇的采集了光能而没有停止活动的细胞,那道光对它做了什么?按照原有配方它明明应该停止活动的,可不可以理解为光激活了细胞中的备用配方,取代了原有配方。
这样看先驱生命也是影子,碰巧得到光的帮助,从备胎被扶正了。难道病毒是那个被抢夺了细胞家园而遭贬斥的太子配方,而我们的先驱生命才是鸠占鹊巢的狸猫配方吗?病毒要做的其实只是夺回细胞家园的控制权,拿回本来属于它的东西吗?或许生命本质上就是一堆概率云,是无数种备用配方的叠加态,热能、光能或者其他什么力量随机启用某一配方,概率云坍缩为一种确定的生命配方,只不过无数种配方中那些促使我们生存下来的我们视为演化优势,而不利于我们生存的我们视之为病、蔑之为毒。
生命源于一种古老的自我复制的配方,而我们知道这种复制过程并不是确定无疑的,它会出错,它经常出错,所以生命才会变异,才会演化,才会跟以往不同,才出现这么精彩纷呈的生物演化历程,呈现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如果自我复制从一开始就确定无疑,那生命就不会变,到今天也还是那样,那它从一开始就不会离开那个火山口,也没有本文提到的所有演化历程。
所以生命的本质就是以叠加态存在的自我复制的配方概率云,它从一开始就不是确定的,它时刻处于无数种配方的随机选择中。不同配方之间的概率相差可能有亿万倍,毫无疑问上一次选择的配方在下一次选择时具有无限接近1的概率,但亿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不可被忽视,漫长的时间里总会有某些备选配方被选择,这些备选配方会把生命带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带来差异、变化、不同,而它又以无限接近1的概率继续自我复制,让生命继承这些变化的同时仍存在其他变化可能。
由于概率云坍缩的结果总也不可能为1,所以它从根本上仍是随机的,但就是这无数个小偏差、小变化造就了生命的演化历程!每一次变化或者偏差可能非常不明显,毕竟一个不同的备选配方被采用不过是在细胞复制的过程中造就了一个跟大家不同的细胞而已,但一个不同的细胞会变成两个,两个会变成四个。时间的力量总会以积少成多的量变质变来展示其鬼斧神工!
生命的演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随机的,是没有任何指定方向的纯概率游戏,我们看到的生物演化方向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那些生物幸存了下来,它们被看到了,实际上它们的演化方向是纯偶然的,环境的变化就像一个筛子,筛掉了大多数生物,留下的生物只是恰巧演化的符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幸存了。那些被筛掉的生物并没有错,也不比那些幸存者劣等,优胜劣汰,只是概率和运气,并不是因为优等才成为幸存者,而是因为成了幸存者才被视作优等。
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本文使用拟人化的叙述以便读者迅速形成概念,增强对某个事件某类物种的了解,但实际的情况可能要让读者失望。那些生物演化史上的王朝、争霸、竞赛都只是我们的主观臆想,仿佛生物在演化时是有意识的,是主动选择的。错了,没有物种能提前获知下一轮筛子要留下什么,生存不过是在赌谁更幸运。
生命本身只是个概率游戏的载体,无数个方向随机演变同时存在,生命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是自然在选择,而不是生命自己在选择!自然选择从来都不曾温柔相待,它每一次选择都是靠杀掉大多数生物的方式来进行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生命之树从一个点开始向无数个方向分叉,自然选择剪掉了大多数分叉,只留下几个方向。这几个方向变成了枝干又开始分别向无数个方向分叉,又被减掉一轮,留下的继续分叉,之后再被剪,无限循环,有时自然选择从小分支剪,有时从主干剪,这就是生命从诞生以来经历的一切。
回到宇宙最底层的逻辑,质与能,生命也无非是质与能,与万物无异。生命源于无生命物质,短暂的积蓄了能量占用了物质,生时不停的与外界交换着质与能,死后则彻底把质与能还给了宇宙。生于尘土,归于尘土,期间不过是在做质能转换,质能不管如何转换其总量是守恒的,所以生命无论怎么折腾都不会真的创造或者消灭什么,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在宇宙看来就是没意义,用《三体》的话说就叫主不在乎!
我们好像多次提到了《三体》,因为三体人所经历的无数轮恒纪元与乱纪元的无规律转换,实在太像地球生命的故事了!也许在我们不曾见过的宇宙角落,异文明或者异生命形式正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此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可能,宇宙之中真的只有我们这些奇奇怪怪的元素组成了奇奇怪怪的生命!如果真的没有外星文明,真的没有其他生命形式,我们是空旷宇宙中唯一的独特的存在,是彻底的孤独者,是个错误和意外。
面对这样的宇宙图景,我们好像并不能感到欣慰,与其直面宇宙的深层孤独,我们诚心的期待真的有个神,有个绝对意志,来为此负责。虽然祂老人家性情易变,难以预测,也曾屡屡降下天罚蹂躏生灵,我们仍然希望祂是存在的,一切总算是有个头儿,事情总算是有个原因。反之,如果祂并不存在,从根儿上就没人管我们,没人在乎我们,宇宙之中并无任何目光热切哪怕不屑的注视着我们,生无缘由,死无意义,所有生命追逐的不过是虚妄,像是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上放肆的尽情表演,大梦一场,了无痕迹。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在《哲学之帆》一文的最后谈萨特的存在主义后期转向“介入哲学”时,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这没有一丝火光的无边黑暗中,他最终选择了成为火,为这世界带来光和热,同时也在无边黑暗中通过那一抹不可忽视的光亮确认了自我的存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我们最终没有别的选择,唯有选择相信自我,选择相信明天,在无意义的荒原开拓出意义!
此时是年12月31日,此刻我身处繁华的大上海,从窗外看着无尽的钢铁水泥森林,生命也许真的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看着生命折腾出来的这么大规模的动静,深刻的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从宇宙的本源,从漫长岁月的演变历程,看今天的生命,似乎有种上帝视角,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脆弱的易逝的生命本身,在无常的宇宙变化中是多么不堪一击,然而生命从诞生以来经历的诸般苦难属实牵动我的心。我们这些组成生命的元素之所以区别于自然自在的元素,就是因为生命本身的意义,它化腐朽为神奇,我不知道它秉承了什么旨意,我也不清楚它最终的目的,我作为它其中的一个阶梯,在体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同时仍然感慨它的绚丽多姿!
能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在经验的世界里经历这一切,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思考完政治、军事、文学、佛法、宗教、哲学、历史之后,终于我的反思指向了最根本的生命本身,指向了物与我的最本初差异,生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追本溯源探究生命的演化历程,往好了说叫波澜壮阔,往差了说叫撞完南墙撞北墙,生,如夏花如赞歌如电如光如佛如魔如你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生不息,磨难里透露尊严,卑微中尽显不屈,我虽蝼蚁,自带佛光,一切有情,如我父兄。在大否定大放弃之后迎来大寂静,此生未死,如迎新生!我想我可以坦然自若面对这个世界了。
年12月31日上海小丘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