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完善功能开启全域旅游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9/3 20:16:32   

高峻绵延的长白山系,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座宝库,是全球著名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在长白山脚下的池北区同样也是充满着自然气息的宜居沃土。大量的珍稀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处,营造着不一样的景色风光,将生态优势与小镇景观建设相结合,婷婷玉立的美人松、徐徐的清风、阵阵的鸟鸣、片片的山花,都让这里的自然之美成为了小镇最闪亮的名片。

良好的发展基础,彰显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

长白山是首批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的“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是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之源,保存有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区、联合国全球环境监测28个点之一。长白山是孕育北方民族、积淀关东文化的人文之源,是“关东”的代表性标志性符号地点。

长白山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坐落于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长白山脚下,素有“长白山下第一镇”“美人松故乡”的美誉,是长白山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白山区域最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池北区中心城区面积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年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池北区距长白山核心景观35公里,距吉林省省会长春公里,距延边州政府所在地延吉市公里,距长白山旅游机场80公里,是国际国内游客进入长白山最重要的门户,是长白山游客的集散地。对外通达性日趋良好,陆路、铁路交通发达流畅,随着长白山机场的扩建,交通集散功能明显提升,敦化至二道白河高铁将在年开通,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经国家发改委同意获批新建,为长白山池北区开发开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立足国际化视野,明确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定位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区建筑风貌研讨会”“全区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座谈会”“池北区二道白河城市设计国际研讨会”“池北区旅游交通系统重要节点方案选择专题会”“宝马古城文化研讨会”等10余次大型会议,组织召开各类评审会和专家咨询会50余次,着力提升长白山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和特色。委托美国AECOM、上海同济、清华美院、北京土人等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完成了“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慢行交通系统”“绿色交通体系”,明确了“一心两核,两轴双园,五岸九区”的城镇功能结构。具体定位二道白河镇采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将二道白河镇农民居住区的具体模式确定为城镇发展带动型和旅游发展型,着力建设成为以“森林中的小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名镇。

建设进程中,池北区坚持走“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发展道路,按照“以特色化体现国际化,以国际化完成特色化”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森林中的小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名镇。经过努力,长白山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先后获评“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成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全省首批22个城镇化示范镇。与安图县合作建设“长白山宝马经济合作区”,引入总投资亿元的长白山历史文化旅游园区项目,实现了宝马村户居民的“就地城镇化”。

以“三化”融合发展为引领,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随着长白山保护开发的不断推进、旅游目的地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坚持用高标准、高水平的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发展更为重要。为将池北区建设成以人为本、布局优化、生态良好、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特色小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名山,打造文化名城,繁荣带动周边,服务全省发展”的总目标,在城镇规划、城区管理上,依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将“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作为融合城镇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实践成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牢固树立“任何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思路,按照把长白山建成“代表东北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将生态保护、和谐发展贯穿于项目工作始终。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坐拥宝马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充分依托东北亚植物园、美人松公园以及慢行系统等产业资源,形成文化行业和文化品牌优势,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现代与传统融合、区域布局合理、技术领先、资源集约利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际文化风情小镇。

建设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依托池北区地处长白山重要核心的区位优势,以加强对外联系、区域联络为重点,强化池北区与周边区域交通枢纽的衔接。形成以高铁、高速、生态环线、区域公路为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入长白山旅游大通道建设体系;建设完成了“城区—景区一体化”的公益性生态慢行系统,完善了重要节点地区的旅游标识系统,为散客自助游提供便捷服务。加快了城区生态绿道建设步伐,以水域和滨水林带为依托,结合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建设,贯通城区具有生态休闲功能的绿色生态廊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日常休憩娱乐空间。

“四个统一”为生态小镇指明发展方向

省委、省政府赋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重要职责,池北区在发展中体现特色,努力促进长白山“由单一景区林区管理向旅游城市综合管理、由单一旅游向复合业态”发展。

纳入国家城镇试点以来,长白山池北区更加重视规划建设,形成以旅游业为产业发展龙头,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安居工程五年累计改造完成22.36万平方米,解决户住房保障问题;科教文卫事业进一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高中入学率达90%。

借助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对机构职能部门进行优化重组,减少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实行“直管社区”减少行政层级、提升管理效率、强化社区自治;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村改居的进程,实现辖区内行政村向社区管理的转变,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城镇建设井然有序,新老城区风貌协调

城区绿化覆盖率及人均绿地面积名列全国前列。池北区的建设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建筑方面秉承“森林走进小镇、绿脉连接发展、建筑应从树林中生长”的理念;在绿化方面,种植本地特色树木,“春有花、夏有叶、秋有果、冬有型”。规划部门区域有“重置自然化的理念”让野生的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5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成立至今,在城区16.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城市绿地总面积公顷,绿地率为35.5%,人均绿地覆盖率为93平方米,在全国名列前茅。

海绵城市建设比例较高。池北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城区内有过百公顷的湿地及森林两处;绿地休闲广场四处;天然河流两条、湖泊两处;各沿河绿化带已形成规模;花海、公园、慢行系统中的绿地已连接成片;在新设计建筑条件中规定,绿化率必须在35%以上。在池北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比例高达50%以上,在全国范围内比例较高。

城区慢行系统建设取得样板性效益。我国对于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示范样板,池北区在建设慢行系统中,结合景点及游憩服务设施,吸取国外经验、强调地域特色,目标是建设国内慢行系统的样板工程,以实际行动及范例创建我国慢行系统的建设标准。池北区慢行系统是由绿色慢行步道和环绕保护区的自行车道组成慢行“绿道”,其中,自行车道68公里、慢行步行道62公里、新建景观桥梁5座、改造桥梁1座、新建起点驿站1座、一级服务站7座、二级三级服务站25座、慢行系统解说标志标识套。沿路建设了以长白山动物雕塑为音箱的背景音乐系统,慢行系统将沿途的望云桥、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天伦广场、长白山大街、美人松景观带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是全国首家实现全城步道WIFI全覆盖的网络小镇。为全省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年,慢行系统项目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奖。

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池北区在慢行系统建设中秉承项目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在沿河岸增设观景平台,增加亲水活动场所和设施,让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亲近水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但不干扰河道自然形态;在湿地敏感区形成一定宽度的缓冲带设置高架栈桥,实现系统的无缝连接;在不同种类绿化林内采用不同的慢行道设置,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林,减少人为干扰;沿居住区区域,增设自行车道,缩减机动车道宽度,保障游人舒适出行。

项目的创新点。一是有健全配套的服务站、智能解说系统、标识系统、照明系统、旅游公厕及自行车运营系统;二是池北区慢行系统的建设突出生态特色,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干扰,材料的选择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以透水性为主要指标,主要选用当地的透水良好的材料;三是突出休憩功能,提供休息平台,最大限度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突出文化特点,以长白山的历史文化为契机,建设长白山历史文化长廊,举办生态动植物图片展览,重点打造长白山的森林文化、火山文化和民俗文化;突出“慢行优先”及“慢城、漫游、慢行、慢生活”的生活理念特色,构建宜居城市,低碳节能型城镇,按照精品化发展的理念,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四是在慢行系统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注重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大量应用由自然资源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通过对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进行蓄留、过滤、传输、渗透等,实现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和地下水的补给,缓解因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态问题。

城区改造效果良好。为充分展示长白山生态文明健康的特色名镇形象,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营造和谐、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池北区连续多年进行老旧城区改造工作,一是将建设年限较久、保暖性舒适较差的老旧小区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是对部分外观较差,但质量尚可的楼盘,按照北欧风格结合长白山地域特色进行外观改造,并在灯光、色彩、装饰材料方面体现特色。年,池北区棚户区改造新建项目5项,续建项目8项。总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5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1.85亿元。

响应号召,掀起旅游“厕所革命”攻坚战。年以来,长白山池北区举全力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采取“新建、改造、扩建、管理”相结合模式,统一规划布局,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聘请一流的设计团队,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全员动员、团队合作。采用水冲和泡沫封堵式循环水环保技术,让原有的旱厕永远成为了历史,达到了“零污染、零渗透、零排放”的目标。突出旅游厕所的美化功能、人文功能、愉悦功能,实现“一公厕一风景”,并在景区多个厕所出口处设立了“生态角”,展示珍稀动植物图片,以丰富游客等候的娱乐内容,在全国树立起了一个成功典范,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发展,开启全域旅游新时代

当今社会,旅游这个词不仅早已被大众熟知,早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旅游业逐渐迈入大众旅游、品质旅游的新时代,旅游的内涵和追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全域旅游作为一种顺应发展趋势的新模式,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池北区自年开始实施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以来,在省文化和旅游厅、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首批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等重大机遇,坚持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原则,按照国家全域旅游建设标准,全力推进全区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池北区已跻身国际慢城行列,池北被国家评为4A级风景区。

全域规划、全域发展,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活动,长白山的旅游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景区建设日趋标准化、规范化,城区景观建设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称赞。全域旅游的全面发展,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了旅游相关的产业中来,带动了池北区经济的腾飞。年9月4日,经原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管理委员会成功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行列。

建区十余年来,特别是开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来,池北区在生态保护、城区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长白山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完善,大型有蹄类动物增长超20%,被确定为全国东北虎种群恢复优先区;长白山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类区一类标准,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至12万个;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标准值;长白山EI值为93.22,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全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旅游公厕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长白山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了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藩篱,实行多规合一,实现了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旅游产品营销与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7.7亿元。精心绘“名片”,合力铸辉煌,相信未来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和发展,长白山池北区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不断绽放生态风采,吸引世界目光!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2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