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定制方案大师把关用绣花功夫改造小区

发布时间:2022/12/29 18:10:22   
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家门口的一方天空,面积虽小,却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所系。老人们有没有地儿舒服地晒太阳?小朋友能不能安全地“撒丫子”?能不能出了家门就赏景儿?真正的幸福指数就藏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

从年开始,本市开展“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共建党群活动室、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手术”,城市里的小微公共空间开始脱胎换骨。如今首批8个试点项目已竣工亮相。接下来,城六区和通州区还将优选个小微空间项目,纳入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库。越来越多的街巷边角地、小区闲置地、零散腾退空间等将华丽转身。

启动

设计师集聚改造小微空间

走进北新桥民安小区26号楼的小院儿,您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双层的活动平台开放敞亮,露台阳光充足,一层有可遮风避雨的廊下空间、可充电的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可休闲互动的树下停留空间。从二层到一层,除了直接走台阶,小朋友们还可以通过安全的滑梯直接滑下来。

“改得真不错!”老居民王大爷说起这一方小天地不住地赞叹。风格简约、设计实用又饶有趣味,能获得居民点赞的方案得来不易,经过了一轮又一轮地征集、评审、遴选与完善。

相关负责人介绍,“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在项目选取阶段就确立了几项基本原则,包括改造迫切程度高、居民生活矛盾突出、投诉率较高等。在前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各相关区政府共上报35个拟选对象,经过专家现场踏勘等环节,综合选取出8个试点项目。其中6处为居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两处为街区公共空间。

年11月,设计方案征集正式启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个海外国家的份作品,覆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等42所高校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83家设计机构。年4月至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王建国、马国馨领衔的50余位行业专家和一线人员组成评审团,评选出70份入围作品。

家门口的事儿不能不听百姓意见。主办方邀请公众线上投票,收获选票万张,街道办事处和责任规划师也组织居民进行线下投票。设计师们瞄准小微空间,竞相推出定制版方案。

“大家对小微空间有很大的热情,不只是建筑师,社会各方人士都希望参与到小微空间的改造过程中。”在国际顶尖设计企业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看来,小微空间不只是一个身边场所,更蕴含了生活的意义。

设计

一体化理念焕新老旧小区

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是一大亮点。

试点项目专家之一、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介绍,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以藏身于胡同里的西城区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为例,这里的问题在老旧小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昏暗的自行车棚内,滞留大批废旧车辆;道路边,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单元楼门口,用于充电的私拉电线随处可见,安全隐患严重;小花园里,植物长势不佳,蚊蝇滋生……

北建大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见招拆招,一一破解。小区门口塑造入口文化空间,增加快递柜、宣传栏等便民设施;设置智能垃圾回收驿站,提升垃圾分类意识;改造优化停车棚,清理“僵尸车辆”,增设双层车架,增加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小区花园也被修整一新,新建了健身步道和活动空间,低矮封闭的小平房摇身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旁边还有儿童自习室。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以“牡丹园里寻牡丹”为主题。设计团队前期详细梳理了现状车辆和已有车位,在满足现状车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集中、高效布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适度增加停车数量。拆除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被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分散低效的绿地也被整合起来,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进行场地景观设计。

成效

违建拆除变美丽花园

反复打磨设计方案之后,从年底开始,8个试点项目先后动工。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

最终实施效果如何?要由周边居民来“阅卷”。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老少皆宜的“欢乐空间”深受欢迎。北侧紧邻院墙的老破旧车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施,旁边还有阳光花房;自行车也不会无处停放,小区现有3处停放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很难想到,1年前,这里还面临杂物随意堆砌、配套建筑大量闲置、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线缆横飞,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等诸多难题。

在海淀区,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的转变,也让居民拍手叫好。

小区居民严复民回忆,过去这里是一处违章建筑,拆除后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场,又脏又乱,“没想到,短短3个月就变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只见这花园里,太湖石、花花草草点缀其间,既有步道、凉亭、坐椅,也有小广场和儿童乐园。

朝阳区小关街道,新落成的下沉小广场借鉴海绵城市理念,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成为舒适的“城市会客厅”,景观墙、坐凳等设施均采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还原地区老构件厂的文化;丰台区朱家坟社区中心地区,北侧堆放废弃建筑材料的场地改造为文化展示窗口,以象征北方车辆厂精神的“钻头”设计,打造富有兵工文化的城市地标,南侧地块补充社区功能短板;石景山老山东里北社区深度挖掘首钢文化,让儿童在玩耍中了解炼钢知识,使居民在健身行走中唤起首钢记忆。

抹平了坑洼,坡化了台阶,清除了垃圾,拆除了违建,整合了空间,搭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经过改造,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没有了障碍,享受温暖;孩子沐浴阳光,嬉笑玩耍;邻里和睦融洽,陶醉在大院的欢声笑语中。

经验

形成全流程城市更新路径

除了具体可见的落地项目,“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还积累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市规自委、市发改委、市城管委以及相关街道等政府部门主导、统筹协调,北建大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全程跟踪参与,发挥了城市设计高端智库的引领作用,并创建了“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以“一个都不能少”设计理念,各处小微空间打造了全龄友好社区,采用“微设计、微改造”的方法和“小设施、绣花干”的功夫,随时听取居民的意见,随时深化和修改设计图纸,精选设施材料、材质和颜色。

作为责任规划师,施展全程参与了花园路街道整个更新过程。“这个项目在尺度上也就只有区区几千平方米,却与数百户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充分了解居民、尊重居民、发动居民,城市的更新工作才能越做越细,越做越好,这也是我的最大感触。”施展说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社会工作等多专业师生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全过程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评审、施工组织和技术咨询,打造了一支专门从事城市更新及公共空间综合整治的高水平专业设计团队。

后续,“小空间大生活”将通过梳理、总结、提炼行动计划实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活力再现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形成更多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和经验。

链接

8个试点项目一览

1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

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欢声笑语的院子

改造内容:通过高标准、高品质、功能复合、全面无障碍的休闲活动场地设计与实施,重塑社区邻里关系。

2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党群共建欢乐之家

改造内容:将小区内配套用房的消极空间激活,承载党群活动中心、老年餐桌、学习空间等功能,打造室外慢行系统。

3

朝阳区小关街道

惠新西街6号楼小区外西侧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转过街角,会心一笑

改造内容:结合周边公共交通一体化设计,下沉微空间借鉴海绵城市理念,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打造休闲娱乐趣味场所。

4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

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牡丹园里寻牡丹

改造内容:将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

5

丰台区长辛店街道

朱家坟社区局部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在北方相遇,让群钻亮起

改造内容:以象征北方车辆厂精神——“钻头”的艺术化设计,打造最富兵工文化和军工拼搏精神的城市地标。

6

石景山区老山街道

老山东里北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交融之地

改造内容:深度挖掘首钢文化,提炼首钢炼钢所涉及的“出渣造渣”等环节内涵,创建以满足社区文化及儿童活动空间为主的综合性活动空间。

7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

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融乐家园

改造内容:设计形成“一环四区”公共空间结构布局,沿场地布置环形健康步道,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器材区、康复活动区和休闲花园区。

8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

大乘巷教师宿舍公共空间

改造主题:全龄友好,暖心惠民

改造内容:增设电子公告栏、垃圾驿站等便民设施,改造破旧车棚及党建小屋,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