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445亿年前,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浙江安

发布时间:2023/2/15 17:39:26   

晚奥陶世(大约4.45亿年前)的灭绝事件是已知的最大的事件之一,85%的物种失去了。灭绝后生存动物群多样性较低,特别是底栖群落,但生态结构恢复相对较快。这一时间的浙江安吉竟然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图1,浙江湖州安吉

一、奥陶纪在地球历史的所处阶段

早古生代的时间界限是距今-Ma,延续时间Ma,包括寒武纪(-Ma)、奥陶纪(-Ma)、志留纪(-Ma)。

图2,奥陶纪化石

根据中国地层委员会年的方案,寒武纪和奥陶纪为三分,分为早、中、晚三个世,志留纪为四分,分为早、中、晚、顶四个世。

图3,三叶虫

奥陶纪的时间界线是4.9——4.38亿年。Ma的意思是百万年。

图4,奥陶纪的海底世界

二、奥陶纪大灭绝

晚奥陶世大灭绝(赫南特期,约4.45亿年前)在低分类水平上极其严重,但在塑造全球海洋生态方面不那么显著。物种灭绝与赫南特早期冰河时代的初始灭绝阶段和代谢期生物区开始结束的第二阶段有关,与冰期最大相吻合。

图5,冰河时代

随后的一段被严重抑制的多样性间隔持续到奥陶纪-志留纪边界。冰川期的全球公认的标志是腕足类动物在浅水水域中生活。

图6,腕足动物化石

随着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和该群落的灭绝,奥陶纪-志留纪边界区间通常以主要由浮游石墨石组成的低多样性动物群为特征,主要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缺氧黑色泥岩的沉积。

图7,黑色泥岩

来自奥陶纪地层的海绵记录是一个中等多样性的近海物种动物群,可以追溯到中国安徽省贝贡高赤平组的晚期代谢生物区。这被描述为一个独特的事件,并被认为海绵群落是一个深水群落,在第二大灭绝阶段后,由于深水缺氧而被迫进入近海。

图8,浙江安吉动物群,Botting,

三、浙江安吉动物群

有人发现了浙江省安吉县南文昌组一种保存完好的海绵状动物群。分布在大约10公里以上的几个部分保留了相同的10米厚的泥岩间隔(代表海平面加深),根据葡萄石的年代,这些间隔位于赫南田的植物生物带的中上部。

图9,浙江安吉

紧随奥陶纪末大灭绝事件的最后一次脉冲之后。这些群落生活在第二次物种灭绝脉冲之后,但在早期志留纪的底栖生物显著恢复之前。因此,安吉海绵动物群生活在物种灭绝后的危机期。

图10,奥陶纪的海洋

除了大约只海绵和丰富的葡萄藤,还发现了一个单一的广翼目,和附物,四个鹦鹉壳和其他罕见的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类。基质沙质部分地段(天家山、上山、竹武口)的黏土层形成了浅多样性三叶虫和腕足类的运输浅水组合,相当于赫南提亚动物群。

图11,奥陶纪的海洋

安吉海绵群落的总多样性超过75种:这是初步的,随着进一步的收集可能会大幅增加。大多数物种是含有六角素的类群,但有广泛的主要分类群,包括网织藻(茎群六角藻和硅藻,原轴突类(位置不确定的早期分支海绵)、六角藻类和原海绵类。

图12,浙江湖州

所有这些都是精致的、薄壁的针状海绵,需要特殊的条件来保存这些类群的关节遗迹。

四、有何意义

在晚奥陶纪灭绝期间,海绵主导的底栖生物生态对近海环境中生态恢复的初始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海绵被认为是生态系统工程师,因为它们的分离骨架有助于稳定海底,而且它们实质上构建了近海底栖生物生态系统,提高了总的多样性。

图13,奥陶纪化石层

许多最丰富的奥陶纪和志留纪化石群是固着悬浮饲养者,需要坚实的基质附着,包括许多软骨形腕足动物、苔藓虫和珊瑚。即使在不需要直接附着的情况下(例如,某些成功的志留纪腕足类动物谱系),稳定的沉积物表面也可以降低颗粒再悬浮而埋葬的风险,并减少穴居生物的干扰。

图14,奥陶纪的海洋世界

高海绵丰度还包括其他潜在的生态效应,比如可用有机物集中到局部区域,让人联想到埃迪卡拉纪的“萨凡纳草原假说”。

图15,野外地质调查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与同质的微生物垫相比,大型个体微生物体的进化促进了穴居和运动的上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