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瞭望从被动跟从转向主动探索,我国创新挺进

发布时间:2023/3/26 16:53:31   

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由欧美移向亚太地区趋势分明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集群并进;不靠一时运气,而凭日积月累

“到了我们生产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消费西方生产的科学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自主创新需要“科技自信”,更需要相关人员调整思维方式——从跟随者的频道切换至原创者的频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月1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个漂亮的“侧手翻”——由横着绕火星转改为竖着绕火星转,再度惊艳全球。

早在年7月,闻知中国尝试将轨道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登陆火星,参与美国火星任务几十年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行星地质学家雷蒙德·阿维森发出惊叹:“轨道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这太不可思议了。”

“不可思议”,是近年中国科技创新越来越多收到的表情。

年12月,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从月球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样品返回地球,中国一举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并带回的国家。全世界都注意到:中国的影响力飞向了太空。

从浩瀚的太空到深邃的海底,都能看到中国创新的闪光点。年11月,“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在大深度载人深潜这个展示自身能力的技术橱窗,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国际领先。

这一年,我国引来全球   

亚洲创新新崛起

对中国这样的后起直追者来说,让世人确认她在全球创新版图的最新位置并不容易。

年3月,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的弗朗西斯·高锐注意到美国和中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并预测“中国将会在未来两年超过美国”时,很多人只是笑笑,把它视作一个良好的祝愿、一种礼貌的客气。

事实上,中国实现高锐的推测只用了一年——年数据显示,中国年在《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提交近5.9万件国际专利申请,比美国多出余件,成为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这也是PCT自年运行以来,美国首次失守全球第一。

拥有专利被普遍视为一国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PCT更是继《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后专利领域最为重要的国际条约。

中国第一份PCT专利申请在年,从第一份到全球第一,中国用了26年。

这样的重大变化让高锐感慨:“中国迅速成为领先的申请国,凸显出创新重心向东方转移。”

应该说,近年亚洲引领技术革新的格局较为明显。从年公布的PCT数据看,年超过一半(52.4%)的专利申请来自亚洲,位列前十的申请公司中有7家来自亚洲。

再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来看。这是一个自年起每年发布的指标体系,系统衡量全球个国家的综合创新能力,涵盖全球93%的人口和超过98%的GDP,是最有影响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之一。

年的GII显示,一批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在创新排名中取得显著进步。其中中国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多项指标中名列前茅,报告称“中国已经确立了创新领先者的地位”。而韩国,则是继新加坡之后首次进入前十的亚洲经济体。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出现重大调整,亚洲国家崛起势头清晰。“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一些亚洲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渐渐缩小,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由欧美移向亚太地区趋势分明。”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对中国的前景更为乐观。他说,从历史视角看,世界科学中心曾从意大利先后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并在年后逐渐迁移到美国。“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可能在现有工程优势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自己的技术、科学优势。”

撕下“创新海绵”标签

中国科技创新曾是“追随者”的形象,不过在应用创新领域这一样貌已有所改变。

年8月,为了与字节跳动爆款短视频产品TikTok竞争,美国科技巨头脸书(Facebook)旗下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推出新功能Reels。这是脸书继Lasso挑战TikTok失败后的第二次“致敬”之作。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随即刊发文章,标题即是——《Instagram在美推出山寨版TikTok——Reels》。

“抄袭者”不独马克·扎克伯格。放眼硅谷,乐此不疲复制中国创新果实的例证并不鲜见:在约会交友软件Tinder出现前,陌陌早已是国人约会神器;在美国人通过Venmo转账前,中国人使用手机购物消费、投资理财已是家常便饭;在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谈论无人机送货前,顺丰快递已然内测无人机配送。

《纽约时报》年援引科技调研公司Stratechery创始人本·汤普森的话说:“坦白讲,中国抄袭美国这种说法好多年前就过时了,在移动领域事实恰恰相反:美国常常抄袭中国。”

不只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重写了网络世界的旧格局,在5G、高铁、特高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诸多领域,中国都居技术前排。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的扎实推进,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集群并进;不靠一时运气,而凭日积月累。

先看创新集群。关成华说,时下的创新越来越需要在有限的空间聚集、整合无限的创新要素,因此,创新集群的规模和质量决定着产业乃至区域的创新发展水平。

年GII显示,全球前个科技创新集群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拥有25个领先的科技创新集群,是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凭借17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第二。东京—横滨是全球表现最好的科技创新集群,在其之后的四家,依次为深圳—香港—广州、首尔、北京和圣何塞—旧金山(即硅谷)。

“整体来看,中国是中等收入经济体拥有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且两大科技创新集群位列全球前四,科技创新集群整体表现优异。”关成华说。

再看创新积累。

据年GII数据,中国与年一样,保持在榜单第14位。而从年的第25位、年的22位、年的17位,再到年、年的14位,这上升并稳住的排名,浓缩着中国“十三五”期间的创新之变。

“我国已经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表现已经亮眼,但是应该说,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看待我国创新水平。GII中的论文、专利等评价指标主要用人均进行计算,适合人口少的国家。例如排名靠前的瑞士、韩国都是袖珍小国。而且这一评价指标没有考虑到创新质量,即工程科技对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对人民生活的便利等。如果考虑这些因素,我们的排名会更好。”陈劲说。

显然,中国正在努力撕下“创新海绵”——吸收国外创新成果的标签。

中核集团1月30日宣布,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林善传摄/本刊   

攻坚原始创新

现在显示的一切还仅仅是开始。中国正加紧布局调整,尽快补上短板,特别是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