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优势 >> 海底10000米都有什么科学家发现了不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人类目前的科技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从前来说很多年对于只能算是“梦想”的事情,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嫦娥和玉兔都成功的飞上了天空,真正成为居住在月球上的“仙子”;人类从月亮上带回了月岩,“揽月”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还有各种潜艇的出现,海底米有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一种神秘不可观测世界。
海底都有什么?或者说海底深处都有什么?
我们常见的(多指在电视上看到的情况,有潜海经历的读者可能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海底世界可能是一片五彩斑斓的“花花的世界”,或者是昏暗的、少有色彩呈现的灰白调环境。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印象呢?作为地球生命的摇篮,科学家在深海米的地方,反而发现了一些不该出现这里的东西。
海洋
地球上大部分面积都被海洋覆盖,如果将海洋和陆地当作两个阵营的战士,当他们之间徐娅一脚高下的时候,毫无疑问,海洋绝对会是胜算更大的那一方,至少也多占了近40%的机会不是吗?
参考曾经因为海洋活动而发生的事故,我们对海洋应该是又爱又惧的。温暖的阳光、金黄的沙滩、浅蓝色的海水,这是多少人心中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想象呀!但是“深海恐惧”这样的词语我们也并不陌生。
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矛盾的存在,海啸、风暴、台风等杀伤力巨大的灾难都从这里起步、加强、横扫陆地,但是它又带给人类数量庞大的海洋资源。
从地球生命的诞生和演化来说,海洋算得上“生命摇篮”,那么这里都还有哪些神秘的生命是我们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呢?海洋生态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以后的海洋环境又会有什么什么变化?这些都是科学家向海洋深处出发和探秘的最初目的。
海洋深度环境
人类现在可以实现“五洋捉鳖”了吗?当然可以。不止是鳖,在鲨鱼头上“拔毛”都算是海洋探险的常事了。
一般来说,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正常的人类可以下潜到水下40米左右,这已经是仅凭单个生命体能够做到的下潜极限。再到后来的潜水装备发展起来,水压、氧气补给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类基本能够下潜到米左右。
在这个范围内的海底世界,正是我们平常见过的、色彩最多的海洋环境的模样。色彩各异的珊瑚、种类繁多的鱼类、再往下的鲸鱼类大型生物等,一个安静的小生态圈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再往下去,海洋又是什么样子的?
下达米,这个时候的海洋空间几乎陷入到了了一片黑暗当中,温度也有所下降。再往下达海底米,这时候的海水温度反而没有较大的变化,形态各异的生物终于出现,比如什么海百合、竖琴海绵之类的。
不是拥有长的触手,就是长着扑闪扑闪的大眼睛,为了看清周围的环境也是各出奇招,就是模样多少都有些随便了,毕竟大家都这样,谁也看不清、谁也别嫌弃谁长得太磕碜。它们大多都是以海洋食物残渣为营养。
再到极限米,我们能发现什么?
在米处,整个海洋环境基本都是黑暗的状态,米就更不用说了。这个时候的阳光已经不能透过厚厚的水层照射下来,所以进入这里完全就是“盲人摸象”的状态。几乎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生命存在,就像是陆地上的“无人区”。
同时,强达个大气压强的压力足以将生物的器官压爆,一些钢铁船只也会被压扁,再加上寒冷的海水和食物的匮乏,几乎没有生物存在的可能。
人类目前到达的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就是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1万米处。本以为能在这里发现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但是比较让人深思的是,人类居然在这里发现了塑料。
海洋污染
近年来,我们对于海洋污染其实也已经有了初步认知,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人造物品给一些生物带去的灭顶之灾。
被尼龙渔网缠住的海狮脖子、塑料口袋勒紧的海归咽喉、装满塑料的鲸鱼肚子等,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产物带给海洋生物灾难。我们原本以为这些影响只会出现的靠近人类生活或者说一些潜海区才会出现的海洋污染,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中出现了。这些本不该出现在海洋的物品正在悄悄抵达人类都难以涉足的区域,无不透露着讽刺。
我们想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就要首先保护好尚未探索的文明地带,不然真的等到我们能够踏足某一片区域的时候,这里的生物却因为人类早先制造的一些食物而产生了严重影响或者巨大变化,都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内容扩展-沉于海底的文明
除了以上出现的现实向影响,还有很多神秘的存在吸引着人类向海洋空间探索。或许有读者想要了解一下关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相关故事吗?
他们算是已非常神秘的文明,因为提出了生物灭亡的相关“预言”,并且和多次世界生物大灭绝的时间诡异的产生了重合,甚至因为他们留下的、关于人类未来命运的预言还被拍成出了影视作品,相信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听说过“世界末日”这样的相关话题。
曾经有人在海底发现了一些文明遗迹,很多人都在猜测它的文明属性。是不是和亚特兰蒂斯相关,并没有人可以完全解答。
同时,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存在与否一直都是一个迷,他们的发展程度和被灭亡的结果也让很多人的心理产生了疑问:既然文明已经高度发达,又怎么会被自然灾难毁于一旦?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