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市场 >> 聚焦辽宁企业家做精原字号创造钛
那是年的夏天,苏北沛县高中的刘运连没想到,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个不经意间的选择,让他以后的人生轨迹与东北紧密相连。
23年后的今天,他早已扎根沈阳,成为市场估值近百亿元企业的总经理,分管3家子公司。再回首,那个改写自己命运的时刻,清晰如昨。
“刚开始,我的高考志愿只报了南京的一所大学。直到最后一刻,才在班主任的劝说下补报了东北大学。”然而,无心插柳的他却恰恰被东北大学录取。
从东北大学机械专业硕士毕业后,刘运连先后在湖北和江苏等地打拼。几经辗转,年重回沈阳,进入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钛装备”)。彼时,这家公司刚引入央企首轮战略投资。他加入后,企业“好运连连”,经营业绩一路飙升,年销售额从年的几千万元跃升至年的近10亿元,还并购成立多家子公司。年,公司被评为“辽宁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年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此榜单辽宁仅有3家企业入围。刘运连也从刚入职时的车间主任快速晋升为企业总经理。
这样惊艳的业绩,是如何创造的?
“困难就是阶梯,迎难而上,必有精彩!”6月20日,在中钛装备新建不久的铁西工厂,面对记者的提问,刘运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炮打响
年,初入中钛装备,刘运连是从车间主任干起的。他笑言,自己一定是全国“最贵”的车间主任。个中缘由,他娓娓道来。
“来吧,待遇保证比你过去高。”虽然面试时,公司副总这样承诺,但他还是有些犹豫。“感觉这家公司还不如自己在南方建的厂。”
直至面见董事长,聊了10分钟,他拿定主意。
“被镇住了,尤其是董事长办公室会议桌上堆满的各种钛合金零部件,令我印象深刻。”那一瞬间,他仿佛看到了一片广阔的蓝海。
在条件最艰苦的生产车间里干了3个月后,刘运连被调至生产部任经理。没多久,一场“大考”来了。
年春夏之交,某车型量产,每月急需上千件钛合金零部件。供应商选择谁?厂家相中了中钛装备。
大单突如其来,本该万分高兴,可公司上下却像接了个烫手山芋,左右为难,急得跳脚。
“当时新工艺还没开发好,产能不够。”刘运连说,满打满算,每月也就只能生产多件。缺口太大,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如果拿不下这个订单,公司就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前多年的积累将会付诸东流。“这是前期跟客户一起研究方案,又多次实验、试跑赢来的机会,放弃就是失去。”刘运连不肯妥协。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生产上的突然切换,最难。
该款零部件生产工序复杂,熔炼、锻造、机加、模锻、热处理、精加工和装配,这些大的工序下面,平均各自还要有至少三道小工序。“一件产品仅线切割这一道工序就需10天才能完成。”刘运连说,那会儿,公司只有20台线切割机,为达到生产需要,他带人四处去找,几乎把全省同等型号的机器都包了下来。
一面找资源,一面迅速调整内部生产计划。“以前一天开3次炉算多了,马上调成9次,一班变两班,8小时改为16小时。”那段时间,作为生产负责人,他心理压力很大,根本睡不着觉。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周六周日,他都一直跟班在生产现场,产品生产出来,立即打包起运,送上飞机时还是热乎的。就这样马力全开,最终拼出了订单。
当时,公司一手忙生产,一手开发模具新工艺,到10月份,生产全部完成切换,实现稳定供货,成本迅速降低。刘运连说,这场“应急战”打下来,中钛装备搭进去了几百万元,但不惜一切代价,圆满完成了供货任务,赢得了最大的客户。
“当时,这款车型的钛合金零部件卖一个赔一个。”他由衷佩服董事长的魄力和远见。
经此一役,刘运连本人和中钛装备“一炮打响”。
远征青海
年年底,中钛装备拓展新业务,并购了青海康泰铸锻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计划生产大型钛合金管材。但忙了几个月,产品却迟迟出不来。年3月,公司派刘运连赴青海“救急”。
“当时的工厂,百废待兴。”收购时原企业濒临破产,只留下40多人。刘运连到任后,从人员培训、设备修缮到生产管理,迅速运转,两个月下来,产品下线。半年之后,工厂恢复生机,安全运行。到年他离开时,青海工厂年产值已超2亿元。
在陌生的高原之地,把一个“烂摊子”梳理得井井有条,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激发企业员工的热情,让他们感到有奔头。”刘运连轻描淡写,但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困难面前,他总是有办法。”在中钛“元老”、项目经理李英霞眼里,刘运连有头脑、有担当、善攻坚,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干劲儿,“在车间那个时期,设备坏了,他就一直修,不修好不罢休;保供货时,他就天天在生产线,不完成生产不回家。他把企业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去办,不怕得罪人、不考虑自己。”
在青海工作一年半后,刘运连被调回沈阳,成为辽中分厂总经理。接到调动通知同时,刘运连还领到了一件棘手任务:解决某车型零部件面临断供的问题。
“要说两年前供不上货,情有可原。现在已万事俱备,若再断供,丢掉的就不仅仅是客户了,还会丢掉信誉。”刘运连深知,此事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产生的影响之大,自己肩上责任之重。
他领受任务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考察供应商。经逐一走访后,20多家供应商被精减至六七家。然后对优质供应商给予大力扶持,帮助他们扩大产能、提升质量,两个月之后,稳定了上游供货渠道。
严格优选供应商在稳定生产的同时,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效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两三千万元。“现在经进一步优化,供应商就剩3家了。”
该车型钛合金零部件一年销售额4亿元。这款产品订单从无到有,再到稳定供货,其中刘运连功不可没。但他却这样解释:“我之所以敢想能做,完全是因为企业对我的充分信任。”
厚积薄发
独角兽,神话中的一种生物,稀有且高贵。
“独角兽”企业也是高端、先进、未来可期的代名词:行业朝阳、增长速度快,拥有独有的核心技术,颠覆性商业模式,代表新经济业态。
中钛装备缘何能成为“潜在独角兽”?
“我们做新材料,但不卖原材料。”刘运连说,基于对钛材料的深刻理解,中钛装备研究探索了钛及钛合金从原料、热端加工、冷端机加、表面处理到零部件成品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赢得了市场。
钛及钛合金是性能优异的特色金属,具有轻量化、高强度、抗腐蚀和耐高低温等特点。年,美国杜邦公司用镁法成吨生产海绵钛,标志着钛工业化生产的开始。进入21世纪,钛合金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和轨道交通等领域。
辽宁是我国第一坨海绵钛诞生地,钛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但一直以来,所生产的钛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不具备高端零部件产品批量生产能力。认识到单靠卖材料,永远无法在竞争中突围,因此中钛装备着眼高端装备制造,在充分开发钛及钛合金材料性能的基础上,打造了钛合金全产业链,成为全国唯一生产钛合金零部件的钛企。
成功之路,艰辛铺就。
今天的潜在独角兽,曾面临“死亡幽谷”。从年开启创业之路,到年成立集团公司,其间,中钛装备耗时10年,完成了从钛材生产到钛合金零部件的转型。但由于基础设施与研发投入较大,加之产品试制周期长,到年某车型零部件进入试制阶段时,公司资金断流,险些关门。
直至央企决定投资入股,中钛方才走出困境。
在刘运连看来,多年积累,加之国有资本助推,是中钛装备近几年高歌猛进的原因。他只是幸运地选择了这家初创型企业,站在了发展的“风口”。
真的只是凭靠幸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成功从来不会是只靠运气得来。早在外企工作时,刘运连就以“干得冲”闻名,一年升一级,离开时,已经升到可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他本人也曾在重庆建厂,锻炼了现场管理能力。如今,身为总经理的他仍在攻读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继续“充电”。
而中钛装备之所以能卖零部件,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撑。公司科研人员占比10%,每年研发费用上亿元。拥有50多项钛合金自主配方、型材加工、低成本冶炼工程化应用等专有技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成功,无外乎此。
很多人认为,刘运连是职业经理人。但他笑说自己“不职业”,而是在创业。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一群人的帮助。企业也如此,它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刘运连表示,中钛装备如一棵树,能经风雨而茁壮成长,是因脚下有这片沃土。
记者孔爱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