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发展 >> 国际关注陕西科学家连出重磅成果,公开发
近期,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黄文欢课题组围绕杂化多孔微纳结构的精确构造及能量转换存贮性能的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Nano-MicroLetter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NanoResearch、Carbon、SusMat、ChemicalCommunications、RareMetals等上发表研究论文8篇。
黄文欢,陕西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项目1项、省部级各类项目6项,获得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在Nano-MicroLetter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EnergyEnvironmental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综述4篇。曾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6次,媒体转载相关研究成果10余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项,已经与企业展开合作,将相关研究成果推向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省级奖项3项,省级创新基金1项,校级奖项2项,获得优秀毕业生、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国家奖学金、研究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等。
张亚男,年进入陕西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1项,与中科院合作横向科研项目1项。从事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储能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JournalofElectroanalyticalChemistry、JournalofCoordination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
部分研究成果如下:
成果1
——超薄中空MoCNC球中纳米级极化界面的精确构造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的调控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些电子设备给我们带来便利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电磁辐射,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开发高性能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和电磁波屏蔽材料非常重要。具有异质界面的碳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介电损耗而成为很有前途的电磁波吸收材料(EWAM)。然而,在非磁性复合材料中原位构建超高密度的极性异质界面仍然具有一定挑战。
为此,陕西科技大学黄文欢课题组采用一种双金属-杂化沸石咪唑框架(ZnMo-HZIF)作为前驱体,通过液相刻蚀及高温热解的策略,精确合成了具有均匀分布纳米级MoC/NC异质界面的空心球。材料中MoC晶格中的Mo缺陷不加速了电荷转移、增强了界面电荷极化。更重要的是,与复旦大学合作首次通过电子全息图在纳米尺度下直接观察到MoC(-)/carbon(+)界面上的极化电荷分布,对电磁衰减过程中界面极化的原子级理解将极大地促进非磁性碳基EWAM的设计合成。该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并选为封面文章(OutsideFrontCover)。
成果2
——超高密度原子Co-Fe电子协同在多级孔海绵状碳载体中增强电磁波吸收
近年来,不同种类的电磁波吸收材料(EWAMs)被研究人员开发出来,其中具有磁性金属粒子的碳载体复合材料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