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发展 >> 还记得溜了溜了的老院士吗现在我们终于
前段时间
有这样一个话题曾刷屏全网
#同济可爱汪先生和他的魔力小单车#
视频里可爱的爷爷
圈“粉”无数
00:18他就是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
中科院院士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汪品先
4月7日晚
汪品先院士通过线下授课和网络直播
给近10万名网友上了一堂课
课后已是晚上8时40分
上海正下着小雨
上完课的他仍准备回办公室工作
大家追着给他送伞
老先生却说
“不用啦,几步路就到办公室
雨不大,没关系!”
就这样,他骑着自行车
只留给同学们一个
穿行在人群中利落的背影
这个可爱的“溜了溜了”视频
火爆全网后
不少网友也很好奇
听85岁院士讲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实际上
汪老先生不仅很可爱
还紧跟年轻人的潮流
已经85岁的他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开通了账号
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
向更多的人讲述着
中国探索海洋的故事……
82岁那年
汪品先前往中国南海
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到米的深海
在全世界的深潜者中
他是年纪最大的那位
他说
这个机会我等了40年
与此同时
他也是想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对海洋科研界的风气
“做一点无声的批评”
看到很多学科带头人
远离海洋调查一线
只派学生去现场的现象
汪品先表达了意见:
“我们搞地质的人
你不上山下海
你光是看地图那怎么行啊”
他说:
“我们中国人一直在海上吃亏
非常需要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
如今
即使已是中科院院士
85岁的汪品先每天依旧工作14个小时
周六日也不休息
他还计划着写两本书
给年轻人做科普
他说,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
下文为汪品先院士自述整理。
岁三次深潜南海
年,我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3次深潜。
在全世界的深潜研究者里面,我应该是年纪最大的。听说以前俄罗斯有个深潜工程师,下去时80岁。我82岁,比他还老。深潜一般是年轻人参与的多,但我还是坚持要下去。
毕竟,这一天我等了40年。
汪品先院士在下潜之前的拍照
所谓深潜,就是利用深海潜水器,将人送到千米以下海底,是海洋科考的重要手段。
我第一次听到深潜这个词,是在年。
当时,我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因为曾经参与过黄海、莺歌海的油田勘探,跟石油部有过不少合作。后来石油部派代表团去美国、法国考察,我便跟着一起出了国。
在法国的一次宴会上,我遇到了一位刚刚打破世界深潜记录的科学家。他跟我说,深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体验,到了海底一点声音都没有,绝对安静,在海底还能见到特别漂亮的海百合。
我当时很震惊,原来还有手段,可以把人送到这么深的海底。
但国家当时哪有条件搞深潜,关于深海的研究都才刚刚起步。
在海边调查的汪品先和同事
这之后,我一边搞科研,一边等待深潜机会。
年,我国首个国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水。当时我73岁,满心期待能参与,结果海洋局担心我年纪太大会有风险,通知我不能下海。
直到年,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实验性应用。“深海勇士号”隶属中科院深海所,我这才有了下海的机会。
正在下水的深海勇士号
我的夫人开始也是担心我,后来听到是中科院深海所的所长丁抗陪我下去,才放下心。
为什么呢?因为我跟丁所长是老朋友。
我们很早之前就有过约定,等国产深潜器造出来一起下潜。等了几十年时间,这个约定终于实现了。夫人一看是老朋友陪着,自然也就放行了。
左一为丁抗所长,左二位汪品先
说起深潜的危险性,其实并不大。
深潜器从一开始,就以保障人的安全为首要因素。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深潜的人死在海底,安全性相当有保障。而这次的团队又做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让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顾虑。
深潜器前半部分是个球,里面可以坐三个人,空间不大,我们以一种很难看的姿势缩在那里。不过,里面的大气压和你在办公室是一样的,并不会说特别难受。
在9天时间内,我一共下潜了3次,累计时长8小时38分钟,最深达到海下米。
汪品先在深海勇士号内
海底看到的景色,是我一直以来苦苦寻觅的。
在这里,珊瑚长得像竹林似的,而海绵、苔藓虫这些生物就像是草丛。我还见到了海马冷泉区域,气体从海底冒出来,一大堆贝壳就堆积着生长,密密麻麻的,都是些极为神奇的景象。
看到这些,我的心情无疑是相当激动的。看着海底的石头,我恨不得从深潜舱里把手伸出去,拿个榔头敲它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成分,现场做个地质考察,可惜没有这个条件。
“深海勇士号”在海底拍摄的景象
搞了几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岁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东西。
这跟在荧幕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就跟球迷们看球,一定要买票去现场看是一个道理。以前是条件不足,现在有机会了,我是一定要看看深海的呀。
汪院士的下潜证书
2落后30年,我们弯道超车
中国人对海洋的开发,几千年前就开始了。
正所谓“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从海洋中求生存,是历来就有的。
不过这些活动,都是在海洋表面,而我 辑丨张 铭
校 对丨孙雯璟
校 审丨张 铭
值班编委丨汤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