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看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9022.html人的思想决定了有没有事发生。人的情感决定了会不会有事发生。“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题记中国文化有一套理论,人类的物质生活,个人享受,科技创造,会不断的进步。可对于生命的感知,悟道的水平,却会相应的越来越慢。古代有一套教育体系,把人出生一直到老年,经历从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智治,也就是从胎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从道、德到仁、义、礼、智,就好像一棵树,胎儿本身就活在道中,慢慢长大,养之以德,明白了仁爱,在家庭中理解了各种关系,在社会上知道了礼仪法度,最后拥有做人的智慧。而这一切,无形中离道越来越远。诚心扎根在真信厚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追本朔源,就形成系统的儒家文化,当然,佛家道家也引用了这些文化,只是有些不同而已。一棵树,道为根,德为干,仁生孝悌慈爱,义看忠勇节恕,礼法诚忍平和,智出勤俭廉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一棵树,慢慢成长,根扎的深,枝叶就会更茂盛,对于树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层次和境界。学习的过程是格物致知,修养的过程开始于“正心”。有一个故事,说中国古人射的箭,很多都是自己制造的。箭杆的长短与材料、羽毛的轻重、羽毛离箭头的位置、箭头的重量与材料等等,都大有讲究,足够空气动力学家研究半辈子。一次,一位老师得了个机会问一位有经验的神射手的造箭心得。这位射手说,其实只要把箭杆削直了,其他的马虎一点都没有关系。如果箭杆不直,其他方面你就是做得完美无缺,也很难一矢中的。由此推论,对孩子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其重要性远甚于把他培养成天才。但是搜索畅销书就会发现,教人成功者众,教人成人者鲜也!山川大漠,海阔天空,造物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心正了,就容易互相包容,这是另一种境界。包容不是容忍,容忍会让我们学会逃避,让心因为某种隔离而麻木,使得我们对好多事情变得冷淡。包容里有无声的融合,容忍里有有意地忍受,不排斥,这些细微的差别,需注意。正心是因为道生于心,就是道心,道心明,一切明。关于明心,荀子曾说了三点:人何以知道,人是怎么知“道”的?如何认识这个事物的,认识这个道的?是因为我们有心,心是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虚一而静,“虚、一、静”。心的三个功能。心何以知?第一:虚。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从高中又到大学,一直在学习,学了很多很多知识,本来这颗实实在在心,现在变得满了吗?恰恰是因为你有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反而能更多地吸收知识,这就是第一个功能,心的功能,虚。心可以藏很多东西,但是它不因为你藏了很多东西而感觉满,反而能够虚。第二:一。就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有好坏,有善恶等等,这是它不同的,但是不同的东西,在心里可以同时兼容,能够兼知,而且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问题,就是由二到一。第三:静。一想到我们每个人,晚上睡觉时还会做梦,当清闲时,就很可能会胡思乱想,当我们工作时又在思考,这个心一刻都没有静下来过,但是恰恰有一个时间它是会静下来的,这个静不是因为你平时做梦什么的,你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做到不乱,心不乱,谓之静。一个人心静的时候,一切都空了,身净心静,外在的静导致内在的静,静下来以后,心就像一片水域一样,慢慢的沉沙落定,你就能够看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了。说到这一点,就想起《六祖坛经》上曾经说过一句话,六祖讲这个心性,他说,我们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城堡,而这些耳目都是城保的大门。心是什么呢?心就是城堡里面的土地,你的一举一动皆由心发,而性又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主地的主宰者,这个土地上的皇帝,他就叫做性。六祖坛经谦德国学文库全译本儒释道国学入门传统文化书籍宗教哲学佛经佛家淘宝月销量81¥18¥36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