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介绍 >> 深度关注海绵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国方案
华南江南连遭强降雨多个城市出现内涝
海绵城市:城市治水的中国方案
江苏省无锡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公园绿地等海绵项目整合划片,通过道路、绿带、水系等线型公共区域与居住小区海绵设施建设改造相结合,形成连片集中效应,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图为该市滨湖区渤公岛生态公园。应威摄
7月2日15时,台风“暹芭”挟狂风暴雨登陆广东茂名,这是今年我国首个登陆台风。华南一带将迎战持续强风雨天气,北方也面临新一轮降水过程。气象部门提醒,目前进入台风活跃季节,部分地区与今年华南“龙舟水”期间降水显著偏多地区重叠,致灾风险高。自5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连遭强降雨过程侵袭,福建、广东、广西等3省区的区域平均降雨量为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位。研究表明,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蓄水防洪功能。
今年4月,住建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应聚焦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我国“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的问题,动态消除积水点
提起城市水环境,居民们关心的问题有很多:城市水环境能否进一步改善,让河湖湿地不再有刺鼻的异味?老旧小区内涝积水问题如何解决?
“我的需求很简单,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积水。如果还要更进一步,那就是身边绿化能够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居民张国胜说。
无锡,这座被誉为“太湖明珠”的城市,气候适宜、降水充沛、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湿地数量位居江苏省第一,水域和绿地占比超过60%。年,无锡市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年绩效评价结果,无锡位居5个A档城市之列。
无锡市聚焦城市雨洪管理,探索形成了“流域层面洪涝统筹、城市层面蓄排平衡、运行管理联排联调、涝点治理一点一策”的城市内涝治理模式,建立“易涝点年内动态消除”机制,城市整体防涝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7万吨/年,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42.3%。截至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6.2%,超过国家既定的20%进度要求。海绵功能正成为提升小区环境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增强居住舒适性和提高抗涝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滨湖区为例,海绵城市成为贯穿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的重要理念。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与“生态湿地公园”相融,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并成为地区河道水网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华晶新村宜居住区改造项目建设结合场地条件,采用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玻璃轻石和移动花箱等海绵城市措施;河埒社区亲水小游园,结合场地建设条件及项目建设方案,选择了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海绵城市措施。截至目前,滨湖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城市现状建成区总面积的25.3%,蓝绿共融、城水共生的生态图景逐渐清晰。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关系的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无锡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雪峰表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的问题,聚焦城市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动态消除积水点,以海绵城市理念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水环境深度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持续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营造诗意栖居环境。
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
透水砖铺装的人行道,隔几十厘米就有一个“缺口的马路牙子”,下凹式绿地、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如今的海绵城市,有了这些“秘密武器”后,小雨无需担心湿鞋,道路积水现象也有了很大改善。通过“海绵体”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既可缓解径流高峰,减轻管网防洪排涝压力,防治内涝,雨水还可回收再利用。
“我们既要靓化城市‘面子’,更要夯实城市‘里子’。”陈雪峰介绍,结合城市发展“大盘子”,无锡不断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式”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在改建、扩建项目中,采用“项目+海绵”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升人居环境,协同解决内涝积水、径流污染、排水设施不健全等人民群众关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