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常州海绵城市试点三年,一场大雨,该涝还是
文|音乐牧童
早晨一场大雨,像一面照妖镜,把这个城市显了个原形。
没有一条路不堵,没有一条街不积水。
忙于送学的家长不耐烦地按着汽车喇叭,善于见缝插针的电摩骑士开始了头文字D的征途。
景象是“喜闻乐见”的,且富有画面感。
也不管水深水浅,冲过去便是,溅起的水花如同何冰老师所说的后浪一样,还欢娱着:奔涌吧,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政府微博引用常州市气象台年06月28日06时26分发布的暴雨黄色预警信号,目前金坛、溧阳部分地区已出现暴雨,预计未来6小时我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50毫米以上的降水,并伴有雷电、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并提出防御指南:一、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二、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怎么个防御法?
是工厂对迟到员工的理解?抑或是传递正能量的学校可减免一堂孩子的早读课?
老生常谈的防范提醒,也就是场面上的必选动作,没啥新意。不从城市建设的根源上去思考,去解决,这种提醒告示,一百年也难脱窠臼。
城市的外表越来越摩登,内里的不堪却依旧如昔。柏油马路三年一小补,五年一大修,但无论补或者修,下水道总是经不起一场暴雨的考验。
龙应台女士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
城市的基建总喜欢打造光鲜的脸面,却忽略不直观的另一面。
hugo在《悲惨世界》里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句话固然是寓意宽阔通畅的下水道可为无家可归的贫穷者、流浪者等提供一个临时的安全庇护所,而与城市下水道能不能提供强大的泄洪能力无关。但也间接证明了,一个城市的下水道如果都不能抗击一场暴雨,那显然,这个城市不具备起码的怜悯良心。
青岛一直被赞誉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就快把德国制造的城市防洪系统神话上天了。
但其实应该神话的是德国工匠精神,德国人天性严谨刻板。他们理念超前,一百多年前就提出“雨污分流”概念,我们有些小城市现在都还没开始实施吧。所以说,以德国彼时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的城市排水系统,在青岛成为中国的范本,不奇怪。
现在又有个新名词,叫做海绵城市。我百度一下,发现常州武进17年就开始作为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还煞有其事成立了海绵办,3年试点区的建设运作,也没看出有啥效果。
当年官方曾报道,到年,常州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全部建成区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可现实的窘境是,一场大雨,该涝还是涝。
纳税人的钱应该是投下去了,希望能出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