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有没有躲过地球五次大灭绝的生物
其实,就算地球上没有出现过五次物种灭绝,也没有物种能躲得过时间的影响,这是因为生物在传递基因的时候会出现偏差,这是生物进化并适应地球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随着时间推移或者DNA复制次数的增加,一个物种即便没有因为大灭绝事件而消失也会变成和它最初完全不同的物种,至少两者在基因层面是不同的。
基因传递过程,就是突变的过程,AdobeStock
所以,现在生存下来的物种,其祖先都是成功躲过了五次大灭绝,只是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物种而已。
不过,有一些生物确实可以在历史长河中,在经历大灭绝事件的洗礼之后,任凭环境怎么变化,它们的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即便它们演化成许多新的物种,但结构也和之前没有太大变化。
如果你要问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答案可能只有一个,越简单的生物,越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比如那些古细菌很多都保留了古老的生物特征。
在那些保持特定结构并存活很长时间的生物中,除了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外,我能想到的就是海绵,这种动物的化石被认为可以追溯到8.9亿年前,而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的时间是4.9亿年前,所以海绵这个群体存在的时间比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的时间要古老许多。
海绵是什么样的生物?
很多人可能都无法将海绵和动物联系在一起,但人家确实是动物,它们是多孔动物门所有动物的统称,种类非常繁多——可能有2.5万种,可以说是现在海洋中的绝对优势物种,而且这种优势已经至少保留了4亿年——它们被认为是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后在海洋中崛起的生物群体。
海绵化石,图源:ZONGJUNYIN
通过分子分析,海绵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是海绵放弃了许多作为动物的特征,成为动物界的一朵奇葩,以及最简单的动物。
海绵没有作为动物应该有的、负责各种功能的器官,所以它们消化和循环系统这些都没有,甚至连神经中枢都没有。
它们的生活和植物几乎一样,停留在原地繁衍生息,通过过滤海水来获取食物,不过它们的虑食比较主动,会通过鞭毛内衬的细胞产生电流,将海水推入自己的身体内部并获取自己身体需要的部分。
另外,繁殖也和那些会同时开雌雄两种花朵的植物很像,海绵是雌雄同体,可以自己和自己繁殖,也可以接受附近海绵的生殖细胞,除此之外许多海绵也可以通过“扦插”繁殖。
海绵成功的秘诀:简单!
我们前面提到过,海绵没有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那么它们是如何吸收自己虑食到的营养物质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们把这些动物该有的功能全部“外包”给了共生生物完成。
淡水中也存在一些海绵,KirtL.Onthank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海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很长时间了,所以它们与大量水生微生物发展出共生关系。
其实,在一只海绵中,它们自己占有的部分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一只海绵个体都有超过40%的体积属于微生物。
这些共生微生物帮助海绵完成包括消化食物,清除废物等代谢功能在内的几乎所有作为动物应该自行完成的功能,而作为回报,海绵发展出的生物结构给这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安全场所。
地球上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除了受周围环境影响之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周围其它动植物的影响,但是海绵进化的驱动因素基本都是围绕这些共生微生物,它们很少考虑那些吃它们的动物。
在这些共生微生物的作用下,海绵分化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但是在结构上,海绵变得越来越简单,已经放弃了几乎所有动物该有的生理功能。
在一些基因分析中,已经确定海绵的细胞是有能力分化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细胞,换句话说它们有能力变成一只真正的动物,但是它们在过去的几亿年里从来没有这样尝试过。
“简单”让海绵在各种生存危机中保留下来,因为简单的身体让它们可以迅速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其实,海绵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当下海绵就在海洋中迅速消失,不过真正受影响的并不是海绵自己,而是那些与海绵共生关系的微生物。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海绵就像是一件衣服一样,环境变化很难摧毁它,但是穿衣服的人是脆弱的。
虽然海绵也会因为共生生物的消失而消失,但是它们会很快就找到新的能穿衣服的人,并在灭绝事件之后重新殖民海洋,所以它们在五次大灭绝中都存活下来,并且每次灭绝事件结束之后都依然保持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