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四公司
“海绵城市”技术解难题
4月底,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迎来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成后,这里将集聚中科院13家科研院所涉海优势力量,成为亚洲最大的海洋研究集群。而这个工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海绵工地”,整个现场采用“海绵城市”技术的区域达到了平方米。
“采用‘海绵城市’技术建设园区,帮我们解决了建设难题。”负责建设这个园区的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宋超告诉记者,这个园区离海岸线只有不到50米的距离,由于地处尚未开发地带,市政管网尚未通到此处,因此只能采取打井取水的方式,但由于离海岸线过近,井水含盐量过高,无法达到绿植的灌溉要求,园区内大量绿色植物的浇水成了难题。鉴于此,项目部提出了使用“海绵城市”技术的想法。
记者在园区内看到,整个园区内硬化部分都是由透水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构成,而下面则设置了多处雨水收集过滤系统。“这个‘海绵城市’体系,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利用,在这一吸一收的过程中,实现了园区内部良性水循环,还能自动吸收水系统的污染物质,一次性解决了办公区水资源的全部问题。”中建八局四公司项目经理宋广峰说。
据宋广峰介绍,园区的雨水收集系统由四部分组成:集水区是一个确定的表面区域,收集降落的雨水和自透水混凝土下渗的雨水;输水系统将水从集水区转输到贮水系统的渠道或者管道;配送系统采用风力发电产生的电力驱动泵配送雨水;净化系统包括过滤设备、净化装置和用于沉淀、过滤和消毒的添加剂。
“‘下沉式绿地’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广峰告诉记者,“下沉式绿地”主要设置在园区围墙与施工现场环形道路之间,绿地的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绿植草坪的顶标高低于周边路面,并且周围的路面要向‘下沉式绿地’处找坡,保证雨水可以顺着坡度汇集到绿地处。同时绿地的四周设置路沿石,路沿石下方设置卵石或粗砂石,防止雨水冲刷破坏绿植。“在‘下沉式绿地’区域,我们适量加入了有机质、膨胀页岩、多空陶粒等碎材来改良土壤结构,在土壤渗透性较差的地区还通过添加炉渣等增大土壤渗透能力,以此来缩短‘下沉式绿地’中植物的淹水时间。”
通过建设人员的介绍,记者了解到,“下沉式绿地”的雨水是通过下渗进入集水沟,集水沟设置有沉砂池,最终将水排入地下水收集系统,进入循环网,不仅保证了水循环系统内蓄水量,同时解决了现场临时道路积水及排水难的问题。
“‘海绵城市’能有效破解降雨带来的内涝问题。”宋超告诉记者,由于青岛靠海,受气候影响,有时局部降水量大,迅速排水成为一个难点,如果采用传统明沟直接将雨水排入下水井,不仅没有将淡水好好利用起来,为了达到排水效果还要设置多处明沟,大大影响了市容的美观。“采用透水混凝土可以省去挖明沟,并且厂区无须设置坡度,排水性能也比明沟提高了数倍,整个办公区任何一块地面都可以进行‘排水’。”
“‘海绵城市’还能缓解‘热岛现象’。”宋广峰告诉记者,广场砖或混凝土地面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且由于硬化地面具有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铺设的路面温度比其他地方高出2℃到3℃,从而产生“热岛现象”。“透水混凝土的密度较低,降低了热储存的能力,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得较低的地下温度传入地面,从而能够降低铺装地面的温度,这些特点使透水铺装系统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可以有效缓解‘热岛现象’。”(经济日报记者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