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优势 >> 海绵城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区海绵办及有关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市建委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南京市透水铺装技术应用导则》和《南京市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导则》三项导则,要进一步增强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
在“十三五”期间,该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技术导则、指导意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当前,南京已基本实现建设区域超过20%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到年,80%的建成区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从铺装施工的实例来看,该工程对再生骨料、钢渣和其他绿色材料的应用很少,这次《南京市透水铺装建设与操作维修指南》相对于以前的规范标准,提高对再生骨料、钢渣及其他材料的应用指标要求,对推进南京市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南京市透水铺装施工操作维修导则》中,提出了较为规范的透水铺装操作和维修方法及要求。透水型人行道的透水功能作用更为明显,透水铺装路面类型更为丰富。除当前常用的透水混凝土外,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胶粘石等透水铺装层也将进入慢行空间。
鼓楼创新广场生态海绵建筑:位于清江路东面的鼓楼创新广场是鼓楼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该项目以自然排水系统和低污染开发设施为主,以自然累积雨水、渗入、净化和可持续的水循环为基础,结合易涝点、景观方案、排水管线及道路两侧地块现状,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
鼓楼创新广场的中庭有一条旱溪,旱溪具有滞留、渗透、输送、净化雨水的功能,如果遇上暴雨,多余的雨水会通过地下管道进入雨水收集池。北面是一大片坡状的绿地,可以自然地渗透。
雨水经旱溪、绿地、地下管网汇入一个容积吨的雨水集水池,经初雨弃流、混凝、过滤等步骤处理后,再进行绿化浇灌和地面冲洗。该系统既能有效地降低城市洪峰流量,降低水涝灾害的风险,又能节约使用水资源。
广场地面以陶瓷透水砖为主,停车用植草砖,广场周围的市政人行道也采用透水混凝土。据悉,透水铺装作为一种能呼吸的地面铺装,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其特有的弹性铺装结构可供地面检修、维修、改造。
降低排水压力,提高水环境质量。在河道治理中引入海绵城市思想,不仅是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江苏省江河海绵技术应用指南将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建立南京河道水系连通系统,充分发挥河道水系的调节作用,较大限度地减轻市政排水压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人们在暴雨、洪涝灾害时的防洪意识。
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较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