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市场 >> i甲小百科咽拭子有毒扯淡手把手教你
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辟谣时间了,我们这次要辟谣的是在家人群和朋友圈都被转疯了的一则针对咽拭子的谣言。
先来看看这则谣言:
这是典型的“我字写得多就算我对”型谣言,里面每一条造谣都针对着不同的人群,而且中英文夹杂,很多人囫囵一眼扫过去觉得“好像挺对挺吓人”,也没细想就转发了。
但实际上这种谣言是最好识破的,只要你仔细读读,就算没有专业背景也能品出不对劲来——因为作为谣言它写得太“满”了,几乎每一句都有问题,里面大部分还是经典谣言的变种。
小i今天就来教大家如何分辨这一类的谣言!
第一步:“找熟人”
即凭借自己对谣言丰富的阅历去找里面的一些“经典元素”,但凡出现了它们的基本都可以当做谣言处理。
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
纳米芯片(在人体里真的不可能运转)
疫苗(你是欧美那帮反疫苗的文盲吗?)
类似于“锝”/“钋”之类你认不出来的放射性元素(普通人八辈子都见不着)
5G天线(关于辐射我们已经说倦了,任何东西都有辐射,重要的是量)
这些元素是谣言里的“流量咖”,在各个谣言片厂里串场,大家以后也不妨留意一下,也算是一种乐趣。
第二步:“查名词”
谣言中很多看似很“厉害”的名词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看见你“看不太懂”的词就去查一查,总是能有收获。
比如这个“荧光探针”,如果你能拿十秒钟去搜索一下,会知道它是对一类分子的描述,而不是某种具象化的“探针”的名字,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探针。
再比如说“莫吉隆斯纤维”(Morgellons)。它实际上是一个生造的、现实里不存在的、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广泛传播的一个鬼故事里的疾病。因为当时有一定的传播基础,形成了集体记忆,所以经常被好事者翻出来在这个基础上编造谣言。
对于一条消息来说,如果它里面包含了这些生造的名词和对于已有科学名词荒谬的错误认知,那它的真实性肯定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第三步:“掰概念”
其实前两步做下来,绝大多数谣言已经不攻自破了,但大家不妨把它当成一个扩展思维的小游戏来看待~
就比如说它上面提到了咽拭子不是“棉签”而是“化纤”,这句话对吗?
对了一半,化纤无非就是化学纤维的缩写。查询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咽拭子的材料主要是植绒纤维(尼龙),确实是一种化学纤维。
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棉签也是化纤制品,它头材里包括了海绵,棉花,涤纶,涤锦,尼龙,PVA,吸水PU海绵……里面还真没几个是天然的,宽泛点说,咽拭子也是棉签的一种。
然后你再看它下面的一串表演……多少是有点想笑了。
总的来说,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较真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对谣言保持一定的警惕,别抱着“信一信也没啥”的心态,毕竟有些谣言,可能是真的会让人摔个大跟头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