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介绍 >> 探访四川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看高端钛
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肖洋
四川攀枝花被称为“中国钒钛之都”,是全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产业基地,目前,正在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的钒钛产业创新中心。随着钛铸锭、钛管材、钛毛细管、航空航天钛合金、3D打印钛粉等产品逐渐丰富,攀枝花的钛产业链,正向中高端迈进。
这些高端的钛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又应用在哪些领域?9月23日,在“走进省级优秀开发区”采访活动中,封面新闻记者探访了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医疗用钛毛细管
航天、医疗用钛毛细管壁厚小于0.1毫米
攀枝花市嘉翔钛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园区内的小企业孵化基地。厂房内,操作员陈龙站在机器前,仔细监控着一根被逐渐拉长,如细丝般的钛金属管。
“从原料到产品,生产流程要10多道工序。”陈龙介绍说,钛管的生产流程,首先是将棒坯钻孔,经过加热、挤压、清洗流程得到管坯,之后,再经过轧制、二次清洗、退火、矫直等流程,才能得到成品管材。
陈龙说,这些钛管的用途很广泛,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和医疗等行业。公司生产的钛管,会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口径从6毫米到3毫米、1毫米不等。眼前正在轧制的这根钛管,其壁厚已只有0.2毫米。
口径仅几毫米的钛管
在产品展示馆内,可以看到用于心脏医疗手术所用的钛毛细管,看上去仅缝衣针大小。陈龙说,根据需要,这种钛毛细管的壁厚,最薄可以小于0.1毫米。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是攀西地区首家从事高端钛合金管材生产的科技型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海水淡化等领域。目前,正在筹划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攀枝花本地0.8至8毫米全系列口径钛管量产。
工人在检测石墨产品
黑乎乎的石墨却是高炉渣提钛必备材料
四川目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石墨新材料深加工的企业。走进厂区,一排排黑色的圆柱体石墨电极,在空地上摆放得满满当当。
“不要看它们黑乎乎的,但却是高炉渣提钛的必备材料。”该公司董事长雷建明表示,公司立足于攀枝花的钒钛资源而成立,目前,产品主要包括三类:石墨电极、石墨坩埚、石墨粉体。
雷建明解释,石墨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类冶炼。就攀枝花来说,主要用于高炉渣提钛,钒氮合金,以及海绵钛等产品生产等领域。
“我们是攀钢等企业的独家原料供应商。”雷建明说,依托攀枝花的钒钛资源,公司与当地高校进行研发,生产的虽然是石墨产品,但是,在高炉渣提钛流程中,石墨电极却能大显身手,帮助提高钛产品的质量。
工人在加工钛丝产品
0.4毫米厚的钛带可用于海水净化设备
在攀钢鸿舰公司机电分公司,生产厂房内,一卷卷钛带正待打包运走。
“这是0.46毫米厚、毫米宽的钛带。”该公司经理江开近介绍说,公司的生产设备为自主研发,主要是将1.5毫米厚的原料,轧制成约0.4毫米厚的钛带,之后,再制作成钛焊管产品,用于海水淡化、核电行业等领域。
江开近说,原料经过主轧机后,经过清洗、退火等流程,就成为了薄薄的一片钛带。现阶段,企业还在继续工艺摸索,优化流程,现在轧制的厚度,最薄可达到0.26毫米。
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龚晓琴表示,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钒钛资源,通过近年来的技术攻关和自主研发,逐步打破了国外的垄断,生产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钛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作为生产一线人员,她相信,钛产品将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走进千家万户。
钛金属制造的发动机涡轮
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突破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
据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冯阳介绍,到年底,园区共有工业企业户,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占园区总营业收入的50%。
目前,园区形成了以攀钢集团和钢城集团等为代表的钢铁延伸加工产业,以鸿舰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以攀钢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矿产业,以攀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钒钛产业,以及以顺腾集团为代表的冶辅耐材产业的五大产业集群。钛铁、钒铁、五氧化二钒、钒氮合金等产品生产技术,排名全国前列。
近两年来,园区宇航级钒铝合金产业化技术、高性能铁路轨道用钒钛微合金化新产品研制及应用等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新突破。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创新孵化载体平台,建立了川西南、滇西北地区环境最好、面积最大、业态最优的双创中心。
冯阳说,为加快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领域接轨,园区计划,通过3至5年时间,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万吨级钛材深加工基地,打造攀西汽车零配件中心、四川省装配式建筑用材示范基地,并加快建成覆盖川渝、辐射全国的粉末冶金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