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那该有多好?”如你所愿,今天就教你如何让一天多出足足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秘诀简单又清晰,“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学习”,如果看到这里,你误以为又是不痛不痒的老生常谈所以关了文章,那很遗憾,你将没有机会知道你到底错过了什么,而我很清楚“老生常谈”的背后其实藏着更重要的一句“魔鬼在细节之中”。0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不知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和我有过一样的困惑“每人每天不都完整地把24小时用完了吗?能去哪里挤呢?”后来我们才知道鲁迅先生说的是把琐事的时间挤出来用在工作上,于是有了“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罢了。”反过来问问自己两个问题“每一天是否还有时间可以挤压?”,“是不是已经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作为高三学生,这两个问题的理想答案你和我一样心知肚明,但你距离理想答案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却只有你自己知道。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所以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才会大行其道,都希望把时间效率提高、提高再提高。“番茄工作法”“时间板块法”“GTD”固然都是有用的方法,可结果往往并不那么如意,到底能提高多少呢?5%?10%?研究表明很少有人仅通过时间管理技巧就能把效率提高20%及以上。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不那么困难地却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呢?这个问题背后就是用好碎片化时间的巨大威力。所谓用好碎片化时间就是发掘生活中原本被你忽略以至于不产生任何价值的短小时间段并把他们高效利用。所以,人们常说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把已经用起来的时间用得更好,这是效率从80%到90%的进步;而“利用碎片化时间”则是把你从未用过的时间用起来,这是效率从0%到80%的进步。“好到更好”和“从无到有”放一起比较,你说哪个更容易、哪个效果更好呢?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稍作整理就会发现我们每天真的浪费了太多时间。回忆回忆平日你漫无目的刷手机、和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吹牛、头脑一片空白发呆的时间吧。其中有你容易意识到的,比如上学等车花掉5分钟,食堂排队花掉10分钟、课间吹牛花掉7分钟,放学等人花掉5分…也有你不容易意识到的,起床穿衣磨蹭花掉5分钟,午睡赖床花掉5分钟,睡前看手机花掉10分钟…结果都一样,进步停在了原地,时间却不曾为谁停留。如果你愿意在一天中时不停刻追问自己“这段时间我能否用起来?”然后做好时长记录,晚上回去一定大吃一惊,所有碎片时间加在一起保守估计会超过一个小时。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却什么都没做,结果就是失去了不少,却没有得到什么,实在可惜。假设你每天有效学习10个小时,如果能用好这1个小时不就相当于直接把效率提升了足足10%吗?02.知道了碎片化时间有多少,要想用好它还得知道应该把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研究表明工作时频繁切换任务会让效率下降,这告诉了我们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进入状态。最好的工作总是在进入状态之后完成的,未进入状态前的效率低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而且对逻辑深度要求越高的工作进入状态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仅有5分钟,人们更倾向于去背一两个单词而不是做一道数学题,因为背诵几乎不用逻辑所以极快就能进入状态,5分钟也能有5分钟的效果,而数学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繁复的计算,5分钟常常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为了发挥碎片化时间应有的作用,选择逻辑浅的学习任务是显而易见的。把学习按照逻辑浅到深可以分类为:记忆背诵类-复习巩固类-简单推理类-复杂逻辑类记忆背诵类无需多言,指的是像语文默写、英语单词、作文摘抄一类只需背诵掌握的内容。复习巩固类指那些抄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的结论、推论、注意事项以及那些已经完成仔细订正只需定期回看防止遗忘的错题。简单推理类既可以指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也可以指那些仅仅花几分钟就能完成一道的选择小题;至于复杂逻辑类,说的是那些只要时间小于10分钟你连笔都不想动的复杂题目。接着对应学习内容的分类再把碎片化时间做个简单划分,小于5分钟的我们称为“超级碎片时间”、5-10分钟的称为“普通碎片时间”。为了快速进入状态保证时间的高效利用,“超级碎片时间”因为时间最短,应该选择去完成逻辑最浅、进入状态最快的“记忆类”和“复习类”内容;而“普通碎片时间”稍长,用来完成“简单推理”就是不错的选择。03.行动目标已经明确,一个问题就是具体怎么干?其实哪有那么多怎么干啊?干就完了!你要做的无非是时刻追问自己“这段时间我能否用起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花两秒钟给这段时间分类,是超级碎片还是普通碎片?然后选择与之对应的学习任务立即去做即可。但过程中还是需要给一个小建议——“尽量减少选择”,以周为单位提前安排好“记忆背诵类”“复习巩固类”以及“简单推理类”的学习任务,建议每类每周只安排一项具体任务,比如这周“记忆背诵类”就只背诵语文的古诗词、“复习巩固类”就只复习数学小笔记本上的重要结论、“简单推理类”就只完成生物的选择小题。然后一旦有了零碎时间不要犹豫直接去完成提前安排好的与碎片类型契合的具体任务就好。如此提前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临时选择学习内容造成的时间浪费,毕竟选择和切换都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相信你也不想把原本就只有3分钟的时间碎片花费一半做选择,结果剩下的一半啥事儿都没做成吧。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要用好平日里看似不可掌控的零碎时间其实是有计可施的,很多时候去干比怎么干重要得多,而坚持去干又比去干重要得多,因为任何宝贵的价值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方法不过是“敲门砖”,人人捡到都能比划两下,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让时间成为你专属的“护城河”,时间不可作假所以这“河”才非人人都能跨过。04.至此你已经可以感到欢欣雀跃,因为做好上面的工作你每天将实实在在比别人多出1个小时;但你也应该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你看到标题说的可是一天多出2个小时啊!到底是我在骗你还是这文章就是彻头彻尾的标题党呢?别急,接着往下看,3分钟让你每天再多出1个小时来。大家也许不清楚在理财领域有个很有意思的经验叫“15%规则”,说的是“如果月初把收入的15%存起来,其实不会对你的生活质量产生可感知的影响”这里有两个关键,其一在于15%比例不能过高,否则连饭都吃不起了生活质量必将受到影响对吧;其二在于一定要月初就要完成存钱的操作,是“月初拿走15%,剩下的时间只花85%”而不是“尝试只花85%等着月末剩下15%存起来”,看似区别不大但后者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往往是钱被花得一干二净,存钱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嘛。要说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在不对资金进行限制时,剁手党总会无意识地进行许多不必要的消费,这些消费原本就对生活质量没有显著影响,省下这些钱,日子照过不误。可理财归理财这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15%规则”不仅可以用在理财管理上,在时间管理上也有用武之地。“把做一件事情原计划时间的15%在一开始前就拿出来做其他事情,仅用剩下85%时间不仅一样可以完成任务,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几乎不受任何影响。”道理也相通,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拖延党总会无意识地浪费一部分时间,这些时间原本就对任务的完成没有显著影响,省下他们任务照做不误。05.有了这个思维,那我们可就厉害了,往后凡是预估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的学习任务都不要着急开始,先用15%的比例计算出可省的时间,往往这部分时间刚好就满足第一部分我们为零碎时间设定的标准,那先按照零碎时间的处理方式完成零碎时间任务,在“可省时间”用完后再开始原计划中的长时间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更紧张更高效的在原计划的结束时间前完成任务。你不妨大胆猜猜结果如何?你几乎毫无例外都能既高质量完成零碎时间的内容也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原计划的长时间学习任务。就算你说15%的比例太高也没有关系,我们哪怕用10%作为标准进行推算。依然假设你每天学习10个小时,10小时*10%=1小时,如此你又实打实多出了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算错,一天的确不偏不倚多出了2个小时。按剩下40天计算,花费7分钟读完这篇字的文章就让你比同桌多出了整整80个小时学习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多的时间投入的确是更好成绩的必要条件,既然你们已经有了每天比别人多出两个小时的法宝,我想也是时候拿出对自己%的信心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了。多说无益,你们,加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