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人民直击试点5年,海绵城市功效几何人民
又到一年汛期,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再受考验。
今年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的校长李培根很庆幸,往年学校几乎“水淹齐腰”,现在基本没有积水。
武汉这一角,是年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5年来,多地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在汛期防涝这场战役中,海绵城市功效几何?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
大雨中的“海绵”
年以前,一到梅雨季节,雨势稍大,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二中学(下称钢城二中)校长李培根就担心得睡不着觉。
钢城二中建校于年,地势低、各项排水设施老化。李培根回忆,每逢下大雨,学校就会积水,严重时候水深有1米多,能把学校淹成一片“汪洋”。
年来校工作后,他至少经历过3次学校被淹。年夏的一天,学生们踩着积水来学校上课,大雨持续地下,水越积越高,李培根只好通知停课。老师们搬了二三十张课桌,从教学楼排到校门口,将被困学生转移。
“还有一年,学校淹水后,消防车进学校才把学生转移出去。”
往年,几乎一到雨季就有网友吐槽,武汉进入“看海”模式。
今年情况有所不同。年9月,钢城二中改造工程启动:为解决雨季积水问题,校内设了约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安装了水泵,雨水被收集到调蓄池后往外排;车行道、停车位、人行道和活动场地均改用了透水材料;学校外沿打造了生态旱溪等自然排水系统,截流外来倒灌水至调蓄池后外排。
“今年好多了,据监测,今年入梅以来,钢城二中区域的积水大部分不超过15厘米,基本半小时退水。”钢城二中海绵改造设计负责人郭亚琼介绍。
钢城二中海绵改造前后。受访者供图
钢城二中这一改造工程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
年,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启动青山和汉阳四新两片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于年正式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联合验收,随后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范围推进。
武汉市城建局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处提供信息显示,6月8日入梅以来,截至7月19日,武汉共经历8轮强降雨,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1毫米,接近年历史同期平均累计雨量(毫米)。
在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7月5日、6日,市内较严重积水在6小时内几乎全部消退;年时,主次干道渍水花了24小时才消退90%,部分严重渍水地段持续积水近一个月。
“海绵城市并非万能”
“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并非新词。年“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概念被提出。年4月,首批共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正式公布。
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意见》提出,到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首批试点名单公布5年多,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如何?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显著成绩不可否认,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方向。”多名受访专家指出,目前包括武汉在内的不少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也有试点城市被网友吐槽仍旧“看海”。
对此,有专家作了出分析。“这要从海绵城市的概念本身说起,什么是海绵城市?”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模式。它以综合生态服务为导向,最终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有的项目把海绵城市片面理解为工程措施的应用,这是对海绵城市的误解,海绵城市不等同于管道铺设。”俞孔坚指出,对海绵城市本身的不同认识导致当前试点的效果有所差异。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则强调:“海绵城市并非万能。”
“海绵城市主要解决的是本地的雨水问题,对于山洪等外来水源的调节有一定局限,”王家卓认为,“完成了海绵城市目标,并不意味着城市永久不内涝,而是将城市的雨洪安全标准进行了提升,改善了局部的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试点城市并非所有城区都纳入试点建设。“以武汉为例,其建成区达数百平方公里,而试点的青山和汉阳四新仅30多平方公里。”王家卓认为,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现阶段准确来说应该是试点城市的试点区域产生了效果。
“内涝也需外治”
“年进行了海绵城市改造,但至今遇大雨就形如撑船”“改造前下雨,路面的水大部分还能顺着路边流走,改造之后反而路中间一大滩积水”……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平台,有网友反映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问题。部分留言下,有关部门回应称,上述现象系后期透水材料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
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项目验收并非解决洪涝问题的终点。“以武汉为例,试点建成后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将雨水排入湖泊,湖泊的蓄洪压力怎么缓解,局部的管道短板如何补齐……”
王家卓指出,考验海绵城市成效的还有后期维护等问题:“如管道建好后,不加以维护,一米长的管道堵了半米的淤泥,海绵系统也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
除城市内部海绵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外,城市内涝问题也需“外治”。
“城市涝灾除城市自我滞蓄能力不足外,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城市河湖硬化渠化,甚至被填埋,导致水韧性被破坏,上游来水超过城市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雨水不能外排造成的。因此,要系统解决内涝问题,还要站在整个流域的高度,考虑城市外围情况,要将海绵田园与海绵国土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生态化建设结合起来。”
俞孔坚分析,近期位于黄山市的古徽州部分地区被淹,印证了这一理念。他告诉记者,从在新安江上游地区拍摄的相关视频中可以发现,徽州传统的民间水利系统,包括陂塘系统部分消失,农田排灌系统渠化硬化,滞蓄能力减弱,从山上排下来的雨水,夹带着泥土,迅速排入溪流、汇入江河,导致河水迅速上涨且夹带大量泥土和面源污染。
相反,如果雨水经过陂塘和田园上的坑塘湿地,那么,径流会减速、滞蓄,其夹带着的泥土和污染物得到净化、被沉淀,再经过自然河道两侧的野草过滤,汇入水渠时相对干净。两者对比明显。
“原先田园上的生态型民间水利系统受损、上游来水没有缓解,加之瞬时降雨太大,积水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是产生洪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该片地区为例,俞孔坚分析,区域海绵系统的建设应从恢复区域生态水利、流域的自蓄能力,修复湿地,完善民间水利工程和设施等方面入手。
俞孔坚认为,未来海绵城市的理念必须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即综合解决中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从区域到局地尺度上探索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也是“海绵国土”的建设。
“四水归明堂,财水不外流。未来,我们应当与雨水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