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

手纸的前世今生,竹片海绵棒鹅脖子,古

发布时间:2023/4/29 19:26:45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据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厕所的雏形,到了周朝,厕所已成为寻常之物。

有了厕所,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大解之后怎么解决清洁的问题?

没有厕所的时候还好说,反正是随时随地在户外解决,能利用的资源相当丰富,土块、石块、树枝、树叶,抓到什么用什么。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替代品,还会被那些野外生存的达人们拿来应急。

拥有了固定的厕所,就失去了遍地的可利用资源,方便的时候就得刻意做准备了。

手纸是不可能有的,直到汉朝才发明了造纸术,且价格不菲,没几个人用得起。再说了,古人是很敬惜字纸的,认为文字通神,轻易不敢用到这种地方,唯恐有所亵渎。

据《元史》记载,徽仁裕圣皇后非常孝顺婆婆,就连婆婆上厕所用的手纸,她都要先在自己脸上试试柔软度,这是在正史上最早出现的使用手纸的文字。

那么在手纸出现之前,大家入厕时都用的是什么呢?可谓五花八门。

厕筹

有风险的替代品——厕筹

厕筹,其实就是长条形的竹片或者木片。

厕筹长得和做竹简的竹片差不多,所以在后世出土的个别竹简上,会发现有粪便的残留物,想必是一些不爱惜书籍的学子,一时着急,手边又没有厕筹,便抓几片竹简代替了。

当代也有这样的学子,着急时发现没带手纸,随手抓本旧书冲进厕所,边看边撕。

处境虽然类似,但用法和风险大不同。

后者是“擦”,除了有油墨不够卫生外,完全没有风险。

前者就不同了,它是用来“刮”的,竹片上但凡有点缺口或者毛刺,后果无法想像。

所以有条件的古人,对厕筹的制作是非常考究的。

南唐后主李煜曾带着皇后亲自为高僧削制厕筹,为了确保用的时候不会受伤,他还会将做好的李煜在自己脸上先刮几下,试试够不够光滑。

这东西制作不易,自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它通常就放在厕所里,用过之后用水冲一冲,下次继续用。

厕筹有风险,刮时需谨慎。

海绵棒

能共享性的替代品——海绵棒

古罗马的公厕很发达,大的能同时容纳一百多号人,贩夫走卒也好,诗人哲学家也罢,常常聚集在厕所里一边办事,一边高谈阔论。

他们的公厕不但没有等级之分,甚至连男女之分也没有。

男女老少共处一厕,巍巍壮观。

当然,也不用太过担心暴露,他们穿的长袍足够遮羞了。

他们的善后工具更人性化一些,没有厕筹那样的风险,他们会在木棍的一端绑上海绵,像一个大号的棉签。方便完之后,只需手捉木棍,用海绵一端擦拭即可。

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东西非但不是一次性的,而且还是共享的。每个公厕里都会有一个水池或水缸,前一个人用过之后放里面涮涮,下一个人接着用。

最缺德的替代品——大鹅脖子

没看错,就是大鹅的脖子,活生生的大鹅。

解过手之后,一把扯过还是一脸懵的大鹅,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摩擦,既能体验到绒毛的柔软,还能感受到鹅的体温,远非生硬的厕筹和冰冷的海绵棒可比。

发明这种缺德“手纸“的是法国贵族,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效仿,甚至还扩张到了其它家禽身上了。

最豪横的替代品——鲑鱼片

用这种方式代替手纸的,是15世纪以前的英国王室。

现代人吃东西追求食物的新鲜,而他们上厕所也追求新鲜——解过手之后,他们用来擦试的鲑鱼片,必须是最新鲜的,据说这样不但能有效除臭,还能缓解痔疮。

一句话,还不是吃饱了撑的,若饿上三天,不等把鲑鱼片端到厕所,早被抢吃光了。

看了这么多奇葩的善后方式,是不是对物美价廉的手纸,好感度一下子爆棚了吧。

或许若干年以后,后人看待我们常用的手纸,也会像我们今天看古人的这些工具一样,觉得奇葩了吧。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已开始流行冲洗和烘干,或许以后会有更先进的方式出现,大家不妨大胆想像一样,未来的“手纸“会是什么样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3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