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优势 >> 贝加尔湖距海洋2千公里,淡水资源占全球2
贝加尔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被誉为“沉睡之地的璀璨明珠”。它有着世界首屈一指的淡水资源:堪比北美五大湖水量总和的水体容积,净水储量占到全世界淡水资源的20%。
丰富的淡水孕育了多样又独特的生物资源,这里有两千多种贝加尔湖特有的淡水动物,秋白鲑、茴鱼、大马哈鱼、鳟鱼、鲟鱼以及特有的胎生贝湖鱼;除此外,湖里还生活着海豹、鲨鱼、龙虾、海绵等种种典型的海洋生物。
可是,人们对此感到惊奇的同时也是满腹疑惑:贝加尔湖究竟是湖是海?它离最近的海也隔着多公里,“山高水远”的,这里又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呢?而且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淡水湖,贝加尔湖是有什么“天赋异禀”的因素吗?为什么只有它才这么特殊,能够滋养出这么多种特有的海洋生物呢?
就像一千零一夜故事一样,所有的一切首先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贝加尔湖的形成对于贝加尔湖的形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本身海洋说”,也是贝加尔湖被认为是“海迹湖”的原因之一。海迹湖是指湖体本身就是海域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板块运动或者泥沙堆积、大陆漂移等而“被迫”与海洋分离,例如里海曾经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属于典型的海迹湖。
据说在多万年前,那时候还处于中生代侏罗纪时期,这里没有贝加尔湖,也没有西伯利亚平原。这片沉睡着的旷野东部是无边无际、浩瀚动人的广袤海洋,也并非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平原荒土。
这片海洋有着一个和贝加尔湖很是雷同的名字——外贝加尔海,“贝加尔”在布里亚特语中正是“大量的水、天然之海”的意思,这寓意着外贝加尔的位置与天然形成。
而后来突然有一天,板块发生运动,俯冲的印度洋板块与上升的欧亚板块“打了一架”,它们之间碰撞、挤压,相互作用。于是,陆地上的土地逐渐隆起,遭到挤压的地方就凹陷成为了盆地,海水从地壳运动造成的丝丝缝隙之中流到湖盆,慢慢流注出了后世贝加尔湖的雏形。
再随着时间的流转,陆地地面上升露出了“头”,外贝加尔海原有的区域却逐渐减少,直至整个海域消失在地球上。那些缝隙与湖却留了下来,跟着时间慢慢融合,融为一道弯似钩月、凛冽又醒目的湖水——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知的贝加尔湖。
而除了“本身海洋说”外,贝加尔湖的形成还有另一种说法——“撕裂的深谷灌水说”,这一种说法则受到普遍的支持与认可的说法,也与贝加尔湖是“构造湖”的结论十分相符。
构造湖是指地球运动造成了岩层的断裂,有些地方因为断裂下降成为地堑,与周围岩层形成巨大的落差,雨水、河水、冰川水……在这里汇聚,久而久之也就出现了湖泊,典型的构造湖就有我国云南的抚仙湖。
贝加尔湖的撕裂式形成同样离不开地壳板块的运动——多万年前的某一天,亚欧板块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地震运动,大地颤抖,板块撕扯着分裂,在古地球大陆上撕扯出几道醒目的“伤口”来。然后大块的土地塌陷下去,这次形成的不再只是盆地,而是深不可测的裂谷。
加上板块的继续运动,北面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南面的蒙古高原崛起,形成夹击之势,裂谷“养育”得也就越发深邃。据说,贝加尔湖最深的地方可达到10千米深,而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也不过才11千米。
断裂层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葬身于谷底。于是,原本的湍流“飞奔”到了这里陡然落下,变成了瀑布,它们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冲刷而下,注入深谷。然后在历时千万年的地质演化中,汇聚多条大小江流的深谷成了狭长却又清冽的“西伯利亚蓝眸”——贝加尔湖。
根据科学家们对湖底的沉积物采样检测发现,贝加尔湖以湖体的形式在地球上已存在万-0万年,它的水深最深可达米,却不过只是实际深度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已,在水的深处是窥不见尽头的淤泥,随几千万年前的流水而来。
贝加尔湖海豹,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宝藏之湖”里的海洋生物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湖泊能比得上贝加尔湖的了——可达40米的最大透明深度、孕育了多种淡水生物的同时,还滋养了无数“特立独行”的珍贵海洋生物。
贝加尔湖的“海洋土著民”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贝加尔“鲨鱼”、龙虾、海绵、海螺以及“大名鼎鼎”的贝加尔海豹了。
但是首先我们要排除所谓的贝加尔湖鲨鱼这几种生物:“鲨鱼”?错!人家其实是贝加尔湖土生土长的深水杜父鱼;龙虾?错!人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淡水鳌虾。
海绵?这个跟海沾边,肯定是海里的了吧,唔确实,海绵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多细胞生物,但是!贝加尔湖的海绵生物属于卢钵海绵,又叫做“骨卡”,也是早在数千万年前就生活在此了的老“居民”,它们属于少数的淡水海绵生物之一。
然而,这里有着被视为“贝加尔湖最大未解之谜”的海豹,这足以成为贝加尔湖的最大秘密,吸引着无数人对其探究,这些原本应该住在海里的居民是如何“搬迁”道贝加尔湖的呢?
在贝加尔湖“反客为主”的海洋生物
贝加尔湖海报的来源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坚守“海生陆封”说,认为它们都是生于海洋,但随着贝加尔湖在内陆的形成而被封在湖中,在湖中完成了繁殖与传代,可以看做是“持湖绿卡的海洋生物”。
而有的人则持观点站“溯河洄游”说,他们认为贝加尔湖的海豹是在海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但随着气温的变化、或者繁殖的需求,会溯河洄游到江湖之中。
双方对于自己的观点都持以非常充足的自信,而根据动物遗传学家们采样贝加尔湖海豹DNA后检测的结果发现,的确,贝加尔湖海豹与北冰洋的环斑海豹或许颇有渊源,甚至极有可能就是环斑海豹演化而来——它们在血缘关系上极为接近。
在很久很久以前,冰川时代的末期,巨大的天然冰山慢慢融化,长久的冰川期即将结束,大大小小的动物们都在一片欢喜地庆祝新纪元的到来。而觅食的环斑海豹也非常高兴:冰川融化,河水变多,河道拓宽,它们既能获得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也能寻觅到更多的食物了。
只是,兴高采烈顺着河水捕食的小海豹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逐渐离开了熟悉的北冰洋环境。它们追逐着猎物进入了叶尼塞河,跟着这条俄罗斯水量最大的河一路向南,四季在这里历经、白昼也在这里流转,在叶尼塞河里过得“风生水起”的海豹们浑然不觉自己又顺着其中的一条支流离开了。这一次,它们跟着安加拉河来到了真正的“快乐老家”——贝加尔湖。
这里是如此的大,3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一望无际;这里又是如此的深,米的深度养育了无数水中生灵;条河水“纷至沓来”、汇入其中,公里的海岸线供它们栖息与繁殖。对“豹豹”们而言,充足的食物、棒到不行的环境,一切都还是挺合心意的。
等到后来,冰河世纪彻底结束,叶尼塞河的流量变少、河道变浅,海豹们无法再沿来路返回,只好“勉为其难”地在这里地驻扎下来。多少年多少代之后,“往事随云走”,在贝加尔湖的“常住居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环斑海豹了——它们逐渐适应了淡水水域的生活,演变成为了贝加尔湖中唯一的哺乳动物,并身兼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身份。
贝加尔湖的奥秘——海洋生物在淡水里生存
搞清楚了海豹是如何到达的贝加尔湖之后,人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好奇:海豹是海洋生物,它适应咸水生活,不适应淡水生活啊!那到了贝加尔湖的海豹是如何快速“融入其中”,并且还活得这么“如鱼得水”的呢?
如果按照贝加尔湖形成的第一种猜测“本身海洋说”来推断的话,就可以很简单地得出结论了:从外贝加尔海中分出来的贝加尔湖可能最初就是咸水湖,只是被隔绝之后成为了独立的水体系统。
随着后来冰川水、河水、地下水的加入,盐度被稀释,逐渐降低,直至没有。这样的话,海豹到来这里的时候是还有咸水可以适应的,海豹跟着水体稀释的进程而进化,完成蜕变,不仅适应了淡水生活,还适应得很好。
而另一个能对海豹可以在贝加尔湖中生存下来做出完美解释的,则是海豹受渗透压的影响十分有限。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渗透压对水生动物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对于在水中生存的动物而言,淡水鱼到了海里,会因为渗透压缩小,脱水而死;而海水鱼一旦到了淡水,就会出现渗透压膨胀,水肿而死。所以说,对许多水里动物而言,海水/淡水的渗透压影响关乎生命。
但是,海豹是个例外。它的呼吸是提供肺而不是鳃进行,再加上皮肤防水,所以压根不会和水体进行渗透压的交换,那它受到渗透压的影响也就格外地小了。
除了不受渗透压影响的呼吸系统以外,贝加尔湖海豹的“超强循环系统”和“无敌爪爪”也是它们在这里生存,尤其是在冬天生存的最大法宝。
贝加尔湖海豹的循环系统超能蓄氧,储存的氧气足以海豹使用一个小时,直接一口气憋住潜到水下多米处。到了冬天,海豹们就能这样憋着气在冰层下寻找裂缝,找到后一爪子给凿开,强势露出头来呼吸。
一旦不用受到渗透压和冬季冰层封锁这种致命的“死亡威胁”,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是“勇敢豹豹”不能克服的呢?
因神秘而更动人的贝加尔湖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因其不同寻常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对其越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