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高原上有一块奇特的湿地——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它是贵州喀斯特地貌上弥足珍贵而又神奇的湿地景观,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最为独特的高原泥炭藓湿地”,目前已经是国家4A级
旅游景区、贵州省旅游度假区。娘娘山湿地公园里的游客云雾缭绕的娘娘山1.娘娘山高原湿地的形成如此奇特的高原湿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要着急,跟随小编一探究竟吧!大约5亿年前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浅海,后经多次地质变迁被抬升。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喷发出的玄武岩覆盖在石灰岩上。玄武岩受流水线状侵蚀及面状侵蚀等作用,叠加在喀斯特地貌之上,受距今.3万年和34.1万年的晚近地质构造影响,分布在东西向沙河背斜的南北两侧。北面在娘娘山一带形成宽旷的玄武岩山原,南面形成单面山的八大山。玄武岩风化裂隙下的新鲜基岩透水性很弱,广阔的山原面上火山玄武岩使大气降水不是很快形成地表径流迅速流走,使地面常年累月保持着积水状态,形成含水层,由此滋生出亩的天然沼泽湿地,也就是现在的大家所看到的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娘娘山下的银湖风光2.娘娘山的湿地有哪些功能呢!首先,娘娘山湿地有着强大蓄水保水能力。水是万物之源,大自然的奇观美景离不开水,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水,社会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水。娘娘山强大的蓄水保水能力是离不开“超级海绵”泥炭藓的,它们能吸收自身重量20-25倍的水分,像海绵一样,把大气降水储存起来,并缓慢释放出来。“超级海绵”泥炭藓图1“超级海绵”泥炭藓图2娘娘山强大的蓄水保水能力不仅补给地下水,而且使众多河溪水流源源不断,对解决喀斯特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维系区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娘娘山湿地水源其次,娘娘山湿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娘娘山以泥炭藓、金发藓为代表的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分布,湿地生态系统小生境的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类群。共记录到植物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南方红豆杉和光叶珙桐);Ⅱ级保护植物6种(金荞麦、香樟、香果树、西康玉兰、喜树、伞花木);贵州省省级保护种6种(三尖杉、川桂、檫木、刺楸、银鹊树、领春木)。动物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9种,国家Ⅰ级保护兽类1种,II级保护兽类4种。是动植物的天堂。娘娘山湿地公园飞舞在阳光下的蝴蝶湿地特有的植物最后,娘娘山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娘娘山湿地位于珠江上游,是维护当地生存环境,以及流域水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也是开展沼泽湿地水源涵养、碳汇功能及其关键生态过程研究的重要基地。规划区内大面积分布的泥炭藓沼泽在国内较为罕见,其形成过程及其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娘娘山湿地公园里的游客3.娘娘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在娘娘山湿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中,也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娘娘山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有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上二叠统时期,石灰岩受外源水强烈的侵蚀作用,覆盖其上的玄武岩发生崩塌,形成一系列陡壁,于是八大山和娘娘山之间喀斯特的雏形得以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地表的砂页岩隔水层阻止了喀斯特地下水向深部入渗,这种“顶托型”的水文地质结构一方面限制了喀斯特向地下纵深发育,形成了与司空见惯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截然不同的形态。另一方面隔水层以上石灰岩中喀斯特作用强烈,形成一系列“半边山”锥峰,展现出一副宏伟壮观的浅层喀斯特锥峰景观。最后,距今万年的新构造活动使区内的喀斯特地貌经历了构造抬升稳定、再抬升再稳定两个构造以及两次地貌旋回,最终娘娘山现今喀斯特地貌得以形成。娘娘山下的万万锥峰林景观娘娘山景区上山索道湿地小知识: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极强的降解污染功能;湿地是“淡水之源”,具有强大的储水功能;湿地是“物种基因库”,具有维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完整性功能;湿地是“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和传承着人类的文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