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成都高新区推广中水湿地模式加快建设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王玥)“中水”再利用能有效实现区域水循环,缓解水资源短缺。在成都高新区,通过“中水+湿地”模式,“中水”得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再利用。
11月20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今年前10个月,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再生水供应量达余万吨,如果按照锦城湖万立方米的容积来算,节约的淡水资源相当于近11个锦城湖的水量。
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位于剑南大道西侧,被评为国家污染减排试点示范项目,具有成都市区共建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中水综合利用和市民休闲游玩公园等“多重IP”。
当前,成都高新区大力推广“中水+湿地”模式,深入推进“三治一增”工作,着力构建现代生态城市本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让城市格局更加优化、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努力打造低碳之城、宜居宜业之城。
成都首个中水湿地供应再生水源1亿多吨
走进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在经步道分隔出来的碎石地里,风车草、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绿油油地绵延上百亩。
在这绵延的绿意和造型别致的景观下,一个为城市中水准备的“净水器”正24小时不间断运转:从成都市第九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将在这片湿地被净化为III类乃至Ⅱ类水体标准,补给肖家河、南杆堰等水系。
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城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水”也称再生水,水质介于自来水与污水之间,是城市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水体。虽不能饮用,但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比如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等。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在水环境治理上不断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在成都率先开展中水湿地建设。
作为成都市首个中水湿地,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投资多万元,占地面积约亩。建成5年来,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分别为锦城湖、国际社区公园、铁像寺水街、大源中央公园等城市绿地水系和道路冲洗提供优质景观用水,总计供应再生水源1亿多吨,是城市水系绿地链的重要枢纽。
“肖家河中水湿地集生态旅游、污染减排、环保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年均削减氨氮排放量7.5吨以上,消减总磷排放量4.5吨以上,大大改善成都高新区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城市污染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处理1吨生活污水成本在1.5元—2元之间,中水处理成本在0.8元—1元之间,而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项目一吨中水处理成本仅为0.1元。
今年1-10月,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处理水量为余万吨。目前,该项目已成为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区共建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工程项目和中水综合利用、污染减排试点示范项目。
打造一系列湿地公园构建现代生态城市本底
“中水+湿地”模式到底如何运作?
“如果以一滴水为单位,从成都市第九污水处理厂进入湿地开始,通过垂直潜流,水流在填料床中自上而下的垂直流动,经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约24小时就能完全净化。”肖家河中水湿地项目运营方-中山市环保产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刘长征说。
记者了解到,中水经管道引入预处理系统后,经化学药剂、混凝沉淀等过滤环节处理,通过埋在顶部碎石层的进水管进入湿地。对流入的中水,湿地土壤胶体可起到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湿地中的微生物将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湿地中的植物能够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活性。
最终,通过一系列生态作用,中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都能得到降解消化,“联姻”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的则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除成都高新区肖家河中水湿地外,新川湿地公园也是成都高新区“中水+湿地”组合中的一员,主要为中和片区的约20万人口提供污水深度处理服务。
“通过雨洪管理、湿地景观、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理念,新川湿地公园利用湖、湿地、溪流、潭、涧等多样性水形态,实现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将70%的雨水、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川创新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经中水湿地处理之后的水将作为补充用水,输送到洗瓦堰和新川之心中央公园,提升整个片区水质。
与肖家河中水湿地相比,新川湿地公园可谓全面升级。由于新川湿地公园可利用面积更大,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景观成为新川湿地公园的另一亮点。这里不仅是一个功能性公园,更是一个供市民休闲娱乐、徒步健身的城市主题公园。公园种植了20余种花草植物,修建了驿站水池,四季有花看、全年有景赏。
营造亲水环境提升区域生态宜居度
今年,成都高新区强力推进锦江、沱江水生态治理,开展了控源截污和清河行动,完成了中和片区10处污染排口综合治理,并对洗瓦堰、聚宝沱等14条河渠进行清淤,清除淤泥15万余方,河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成都高新区城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高新区处于城市河道的末端,易受上游输入型污水污染。为此,成都高新区在保留原有绿地功能前提下,植入多个中水处理项目,赋予这片绿地新的生命力,为下游水环境筑造起“生态屏障”。
为大力打造生态水环境景观,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投资数亿元,建成大源水系绿地链、锦城湖、锦江江滩公园、桂溪生态公园、大源中央公园、新川之心公园等一批河道水环境项目,形成河道生态走廊近20公里,河道生态节点景观10余处,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逐步实现了区域河流、湖泊、湿地、公园之间的相互串联。
今年,成都高新区又启动绛溪河公园、毛家河绿廊、天府国际机场场外水系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河渠水环境质量,营造良好亲水环境。
“我们将对标国际生态城市,在夯实产业之基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创业者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将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对各类人才的向心力,为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生态支撑,助力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打造在全球具有美誉度和吸引力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