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资源 >> 雨水都去哪了雨后桂溪生态公园积水可就地消
降雨时绿道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时绿道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昨日立秋,一场大雨应时落下,打在路面,赶走了成都闷热的夏季。
市民张先生吃过午饭,来到公园漫步消食,惊讶地发现步道已然干燥,完全不像刚被大雨淋过的样子,更不用担心发生踩了积水滑倒的意外。而这份雨后的闲适与安心,是在建设中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的绿道给的。桂溪生态公园作为成都天府绿道中锦城绿道里的一个点位,是一个会“呼吸”的大型海绵型公园——雨水落在公园里,大部分可就地消纳,经过净化、蓄存,这些雨水还能被再次利用,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桂溪生态公园:一个大型海绵公园
关键词:蓄存释放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桂溪生态公园,看到大片绿地中的土壤喝饱了水,颜色比平日里深了一号,而穿插在绿地中的道路却看不到任何下过雨的痕迹了。原来,透水的道路地砖下面是由三层大小不一的碎石组成的、厚达几十厘米的海绵结构。顾名思义,当水遇到海绵,就能迅速被吸收,雨水遇到这样的海绵结构,也能被迅速消纳。“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高新区规建局工作人员介绍,公园海绵道路比普通人行道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园内85.3%为绿地,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另14.7%的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为透水材料,园区总透水率达95.6%。
除了步道,桂溪生态公园的屋顶、路面、停车场等都集中体现了透水的功能。而被消纳的雨水将进入循环利用系统,在桂溪公园的地下,有占地平方米的雨水收集池,雨水最终可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天府绿道:一个大型城市海绵体
关键词:五级城市绿化体系
据市建委副主任屈军介绍,成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结合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城市海绵体建设。公里的天府绿道,将串联和带动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形成一个覆盖城区、全域分布的城市海绵体。
他表示,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基于成都特有的地理和水文条件,目前有16种具体措施,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立体绿化、蓄水池、植草沟等。
▲桂溪生态公园内的儿童活动区域
这些措施,在很多绿道中已经成为了实体设施。在娇子立交旁的熊猫绿道,可以看到一个呈碗状的水塘,中间铺着细沙,四周栽种着芦苇等水生植物。通过沙砾层、水生植物层层过滤,表面径流减少。水慢慢装满“碗”,就会渗出来,进入中水管网,进而回收利用。这就是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一项具体措施,雨水花园。
此外,还有已陆续建成开放的二仙桥公园、圣灯公园、杉板桥公园……日益渐长的天府绿道,除了丰盈的绿意,也正给市民带来闲适与安心,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弹性”。
成都商报记者尹沁彤摄影记者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