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绵 >> 海绵前景 >> 啥是植草沟,和海绵城市有什么关系,30秒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植草沟内有草皮等植被覆盖,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带,植草沟具有三角形或梯形的横切面,在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植草沟底部可用砾石等铺砌,来减缓水流侵蚀,沟内植物也可以起到滞留、净化雨水的作用。
植草沟内植物应选择根系较深、抗冲击的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并可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植物可选择结缕草、野牛草、高羊茅、黑麦草、玉簪、萱草、鸢尾等。
植草沟适用于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
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代替雨水管渠。
生态草沟的概念经常被误解成雨水花园,生态草沟是由草坡或者自然的坡度引流雨水并加以过滤。简单来说,生态植草沟更加针对于雨洪处理的收集与运输阶段,
它可以是雨水花园的输入与输出通道。其设计既要满足生态排水的技术要求,又要满足公众审美的美学标准。
植草沟能高效缓解雨洪排蓄,又能处理径流污染,同时它的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容易维护,所以植草沟是可以大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被复制的生态技术。
植草沟可以按照地表径流流入的方式,
进一步划分为3种类型:标准传输型植草沟,干植草沟,和湿植草沟。
但随着到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代替了荒原与野草,笔直的城市漕运河道代替了蜿蜒的自然河流,随之而来的是暴雨侵袭/城市内涝/地下水紧缺/水源污染/供水补给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可是如今一提到雨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觉得雨水花园就是等同于雨洪管理措施,是解决城市内涝现象的唯一方式,而忽略了解决雨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用更多元的手段。
波特兰作为较早应用雨水管理系统的城市,从s开始大量的公路和社区中都设置了完整的生态排水体系,草沟作为BGI(Blue-GreenInfrastructure)的较小构成单元,通过对雨水的初步收集和过滤,以减缓城市中大面积硬质铺装所造成的雨水排放压力。
相较于人工沟渠式的草沟,自然草沟能够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草坡的渗透率更有利于雨水的快速下渗和导流,草坡面积越大越能更好地净化水体。
但要注意一点,在植草沟设计中需要结合场地本身的空间限制条件选择适合的做法,以便达产生最大生态效益。比如,利用缺口形成的人工草沟更加节省空间,同时植物种类更丰富,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
植草沟的设计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存于完整的排水体系。由于植草沟的储水能力有限,所以收集的雨水需要快速地排入储存能力更强的雨水管理设施,如蓄水池,雨水花园等。
因此在设计中,除了需要考虑每一段草沟之间的连接以外,还需要完善植草沟与其他雨洪设施之间的配合。
植物在植草沟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种类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植草沟的生态效益:
1.植物根茎能够减缓水流的速度,使径流中的固体颗粒逐渐沉淀。
2.通过植物根系与土壤的作用,吸收径流中的营养物质(氮磷钾和部分金属元素),并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加强污染元素的吸收与沉淀。
3.多样性的植物组合,能够为城市中的动物提供小型的栖息地。
4.结合周边环境,提供美学价值。
植草沟的植物配置建议:
(1)路旁绿地:植物配置以垂丝海棠、樱花、碧桃、紫荆、紫薇、木槿、花石榴、金桂、腊梅、山茶等小乔木为主干树种,搭配红叶石楠、毛鹃、小叶栀子、金森女贞、南天竹、红花继木、迎春、大花萱草、红花美女樱、红帽月季、大花金鸡菊、花叶玉簪、茶梅、常下石竹、红花酢酱草、金边麦冬、花叶络石等灌木、地被,常绿、落叶、观叶、观花、观果不同植物的搭配,凸显植物的季相变化、层次分明,增加观赏性。
(2)耐水湿植物:水生美人蕉、黄花美人蕉、西伯利亚鸢尾、黄菖蒲、千屈菜、旱伞草、花叶芦竹、金叶石菖蒲等。
(3)观赏草类:矮蒲苇、花叶芒、细叶针茅、紫叶狼尾草、狼尾草、日本血草、金叶苔草等。